刘烨在人民日报撰文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42更新:2025-10-11 21:44:48

8月22日,演员刘烨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外光影之中,历史记忆永存》的文章。

我出生于被誉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长春电影制片厂,这片承载着中国电影历史的土地,自幼便为我打开了光影世界的大门。在厂区的摄影棚与道具车间中,各类军事装备与影视道具让我们这群孩童流连忘返。抗战题材的影片尤其受到我们的热烈追捧,每逢放映日,我和小伙伴们总是早早抵达电影院,争抢最佳座位,目不转睛地观看银幕上英雄如何运筹帷幄、击退侵略者。与剧组成员的互动也充满童趣,每遇饰演抗战英雄的演员,我们都会追着询问拍摄幕后故事,他们耐心讲述影片制作与抗战精神,悄然在我们心中种下了英雄梦想。

自上世纪40年代末起,长影出品的《中华女儿》《平原游击队》《赵一曼》《两个小八路》等经典抗战影片,成为几代观众的精神食粮。这些影片不仅塑造了深入人心的角色,更将许多台词融入我们的童年游戏,如“高,实在是高”与“不许动,举起手来!我是李向阳!”成为我们模仿的“剧本”。成长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反法西斯题材的译制电影同样具有深远影响,例如1966年上映的法国影片《虎口脱险》,讲述英国轰炸机机组人员在巴黎民众协助下突破纳粹围堵的惊险故事,其紧张情节与幽默元素让我们在震撼与欢笑中感受战争的复杂面貌。

20余年的演艺生涯中,我曾在中央戏剧学院深造,后加入国家话剧院,塑造了多个角色并实现少年时期的英雄梦。然而,最难以忘怀的却是2009年参与拍摄的《南京!南京!》,这部聚焦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在创作过程中充满痛苦,因其触及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无法愈合的伤痕。在陆川导演的镜头下,我饰演一名普通中国军人,剧组工作人员以极致的细节还原历史场景,从服装、化妆到布景均力求真实。这种真实感让我仿佛置身于1937年的南京,目睹侵略者残暴的面孔、刺刀上的血迹,以及人群绝望的呼号与孩童的啼哭,即便摄影机停止运转,泪水仍难自控。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包括戛纳、威尼斯、东京等国际电影节在内的多项荣誉,2023年更被《综艺》列为全球30部最佳战争电影之一。这一成就源于各国观众对这段历史的共鸣,超越语言文化的界限。2011年,我在北京“中美文化艺术论坛”上与梅丽尔·斯特里普重逢,她曾与我合作《南京!南京!》,并感慨愿深入了解中国历史。这种跨文化的共同记忆,推动反法西斯题材影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创作,从1940年至1945年共诞生约300部相关作品,至今已逾千部,且数量仍在攀升。

2017年,我与妻子安娜拜访了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遗孀玛瑟林·伊文思女士。1938年,伊文思曾亲临中国,用镜头记录台儿庄战役等珍贵抗战影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重要窗口。玛瑟林的家中陈列着中国瓷器与刺绣,墙上悬挂着黄永玉为其创作的中国龙画。她谈及与伊文思在中国的往事,并珍视与中国人民的情谊。在表达对伊文思抗战影像的敬意时,她只是微笑着拉起我们的手,轻声说道:“要记录,要记忆。也要爱,要互相爱。”2018年玛瑟林逝世后,今年7月2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幸存者照片墙上又熄灭了两盏灯,这提醒我们:铭记历史,是对逝去生命的最好告慰。

刘烨,中国电影协会会员,1998年凭借《那人那山那狗》初登银幕,此后主演《南京!南京!》《建军大业》《望道》等经典作品,参演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等,塑造了多样化的荧幕形象。其成就包括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等荣誉,作品更在国际舞台频频亮相。2013年,他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这一奖项见证了中外电影文化的深度交流。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