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朋引伴》导演杨正骐:我们所处的现实,是过往历史的折叠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70更新:2025-10-11 22:06:00

近日,第十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在西宁圆满落幕,来自青海的青年导演杨正骐凭借其首部长片作品《呼朋引伴》荣获主竞赛单元“一种立场”奖项。

这是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公路电影,故事发生于杭州萧山,时间锁定在2022年那个特殊的夏日。通过精确的地理与时间设定,精准锚定故事背景——亚运会前夕的杭州与疫情时期的特殊社会氛围,城市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经历深刻变迁。正值罕见高温席卷江南的夏季,两位初一少年余佳佳与周诚佳因手机被收与作业滞后的双重困境,开启了一场寻找同伴、突破自我限制的旅程。故事的起因源自对暑假作业的焦虑,但两位少年的叙述视角却在童真与奇幻的交织中呈现独特的审美体验。随着镜头的推进,萧山本土的民间传说与地域文化逐渐在画面中显影,形成一张错综复杂的文化地图。导演采用非职业演员,通过189分钟的叙事构建了一幅多媒介交织的现实主义画卷,并在虚实交融的边界,重塑了承载江南水乡记忆的夏日幻境。

《呼朋引伴》海报评委会推荐语指出:孩童的足迹如同彩色蜡笔,在萧山的城市肌理中勾勒出流动的文化图景。他们天真的疑问不断撕裂宏大叙事与个体体验之间的无形屏障,让历史在空间褶皱中重新显影。影片以微观视角切入,却暗含对时代命题的深层解构——儿童的天真并非单纯的稚拙,而是以独特方式映照出社会现实的复杂肌理。导演杨正骐在《影视产业观察》专访中阐释创作理念:"电影作为公共媒介,既能引发社会对话,又能映射时代思潮中的群体关切。但近年互联网生态的演变使创作重心逐渐转向个体心理的深层挖掘。在《呼朋引伴》中,我试图在这一趋势中保持影像与现实的联结,通过历史脉络与社会议题的具象呈现,构建画框内外的互动场域。"

《呼朋引伴》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将孩童视角与城市探索紧密结合。影片中那条因"写不完暑假作业"引发的冒险线索,在成人眼中或许只是琐碎小事,却成为儿童世界里极具象征意义的恐惧具象。导演杨正骐透露,尽管按公路电影标准来看,影片的叙事空间仅限于萧山城区五公里范围,但他仍坚持在每帧画面中还原真实地理轨迹:"电影中的路线都是可实地探访的,就连公交站点和骑行路径都经过精确考证。"这种对地域特性的深度挖掘,正是影片体现的在地性理念——通过地域文化差异构建身份认同,回应全球化浪潮下本土价值的消解与重构。值得注意的是,在地性研究最早源于建筑与公共艺术领域,艺术家们以此为切入点探索地域特色在当代社会的存续状态。

《呼朋引伴》的剧照展现了文化层面在地性与当代性的双重呈现,这正是杨正骐创作的立足点。他通过影像重现具体的时空场景,其手法与建筑、城市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最终都指向对特定土地的深刻刻画。作品以孩童的视角丈量城市空间,每个落点都像是一扇通往过往的窗,让观众得以循着脚步重返2022年的夏日都市,在观光式的邂逅中遇见城市里的奇人趣事,唤醒尘封的记忆片段,同时窥见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地方历史。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在初次观看后的影评中,往往呈现出多元差异的聚焦点,这种观众反应的多样性正是杨正骐所珍视的创作成果。

在《呼朋引伴》的拍摄花絮中,左三方是导演杨正骐。这位1982年出生于浙江萧山的创作者,于2024年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学系正式踏入影视行业。在校期间,他专注于地方性影像创作的探索,通过参与电影剧组多项核心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谈及拍摄过程,杨正骐回忆道:“在前期筹备阶段,我曾在脑海中完整梳理过执行方案,那种全能感让我在拍摄现场像制片人般统筹全局,包括为团队确保每餐25元的基本餐标。”

尽管受限于资金条件,许多初始构想未能完全实现,但他始终坚持用后期逐帧修复技术来逼近理想效果。与那些在作品中刻意彰显个人风格的创作者不同,杨正骐在《呼朋引伴》中刻意弱化了自我痕迹。正如他在获得“一种立场”奖项时所言:“回到现实,重建附近,穿透历史,对抗遗忘。”这种对创作介入的克制态度,塑造了他独特的影像哲学。

在他看来,电影不应是个人意志的放大器,而应作为现实的承载容器。这种理念贯穿于其新闻与纪录片创作,也体现在对非虚构影像中创作者在场方式的持续思考。《呼朋引伴》通过淡化戏剧冲突与风格化表达,采用沉浸式叙事策略,让观众在影像的漫游中感知逐渐淡化的城市记忆与时代印记,完成对现实的温和复原。

在谈及影片创作背景时,导演坦言尽管自身经历疫情高考,但并未将其作为主线展开。影片以2022年夏天为时代背景,通过孩子们顺手擦去黑板的细节,传递出向前翻篇却拒绝遗忘的情感寄托。这种处理方式源于导演对情绪、元素与话题的平衡考量,既保留了现实的厚重感,又避免过度渲染。

关于影片兼具学术深度与全年龄向的特质,导演解释这源于对在地文化的探索。她认为艺术电影不应成为特定受众的专属,而是希望所有观众都能在故事中找到共鸣。通过儿童公路喜剧的叙事结构,她实现了复杂议题的通俗表达,同时保持地域特色。创作过程中,导演常与儿童及素人演员探讨剧本设计,让不同背景的观众能在同一片空间中自由漫游。

谈及对在地文化的兴趣萌芽,导演回忆从小生活在萧山的经历。直到在杭州求学、经历疫情动荡后,才开始思考故乡与外部世界的差异。一次骑车回萧山的旅程让她深刻意识到环境变迁带来的冲击,而项飙的著作则启发她探索人与地域的共生关系。最终,生活最久的故乡成为她研究的起点。

关于影片中刻意呈现的"上厕所"暗示,导演表示这是对观众注意力分配的巧妙考量。她设计了沉浸推进与抽离发散交替的节奏体系,在189分钟的时长中构建多维体验。当观众需要休息时,可随时中断观影,而不会影响整体理解。这种节奏安排借鉴了山水画"神与物游"的意境,让观影过程如同城市漫游般自然。目前这是初步尝试,未来仍需不断优化。

首次参与FIRST电影节的导演对西宁印象颇深。初到高原遭遇高反,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这座城市与传统认知存在差异。她通过地方志资料和虚拟行车记录仪的视角,重新认识了西宁的多元面貌。电影节期间,导演观察到电影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影城放映完艺术片后可能转为暑期动画,地下通道的映后活动更让她感受到观众与作品的互动魅力。这种电影与城市的共生关系令人印象深刻。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