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瑜:中国片场到底谁说了算?导演?明星?还是……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91更新:2025-10-12 01:58:01

《哪吒2》自大年初一上映至撤下院线,历时153天,创下中国电影史113项纪录,斩获全球票房159亿元人民币,跻身世界票房榜前五。这一突破性成就令人振奋,影片突破1900个特效镜头,联合138家本土动画公司,由4040名创作者共同打造,标志着中国电影技术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然而,《哪吒2》的辉煌并非中国电影发展的全貌。根据"十四五"规划,中国电影界计划在2035年实现建成世界电影强国的目标,这一愿景仍需行业从业者保持清醒认知。在与光线传媒王长田董事长交流时,我深刻体会到五年深耕对于打造优质作品的重要性。面对未来,中国电影产业仍需在好莱坞成熟的制作体系中寻找差距,正如凯瑟琳·肯尼迪在《侏罗纪公园》制作中所展现的领导力——她不仅促成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参与,更通过高效协调特效团队,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中国影视制作现场正面临复杂挑战。一、导演的困境:在片场曾目睹多位导演陷入被动局面。某导演曾试图重拍一场戏,却遭明星经纪人以“艺人档期已满”为由拒绝。当前部分拥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已形成特殊影响力,常以个人演绎需求凌驾于导演专业判断之上,甚至出现导演被迫让位于演员自导自演的情况。二、明星的特权:流量艺人合约普遍规定每日工时不超过8小时,且酒店至片场的通勤时间亦计入其中。更有极端案例,某明星因不愿接受烈日拍摄,导致全组人员等待三小时等待云层遮挡才开始取景。三、平台的数据驱动:选角决策越来越依赖热度榜单而非艺术考量。部分平台坚持使用艺人热度排行榜前列的演员,即便角色设定完全不符。在平台影响力持续扩张背景下,新人演员难觅踪影,行业生态趋于固化。四、编剧的边缘化:有编剧透露其作品被多方肢解:资方要求加商战元素,平台坚持植入情感线,明星则自行修改台词。最终成片中原著作者署名被刻意淡化。五、制片人的失语:多数影视公司派出的制片人仅作为执行联络人,负责协调档期与拨款,缺乏真正创作掌控力。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影视公司掌舵者本身不具备专业素养,仅关注日程与预算控制,对影片艺术质量漠不关心。当创作权被削弱、明星利益优先、平台数据至上、编剧话语权边缘化,影片质量沦为各方妥协的牺牲品。这正是中国影视工业生态失衡的缩影。行业进入调整期,或许需要平台、导演与演员三方共同反思。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