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淡影》导演石川庆对谈孙甘露:电影与文学的共鸣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17更新:2025-10-12 03:19:13

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由日本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首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远山淡影》引发抢购热潮,开票瞬间售罄。该片成功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导演兼编剧石川庆亲临上海,与本地影迷及文学爱好者交流创作心得。6月22日,石川庆与著名中国作家、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展开了一场聚焦“电影与文学”关系的深度对话,探讨了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艺术的过程。

电影《远山淡影》的海报以冷色调为主,画面中央是一片被薄雾笼罩的远山轮廓,隐约可见的剪影与深邃的天空形成视觉冲击。画面右侧半透明的光影中,一位身着简约服装的女性侧影若隐若现,她微微前倾的姿态与山体的沉稳形成微妙对比,整体构图传递出故事中关于记忆、时间与身份的哲学思考。

石川庆与孙甘露作为原著读者,对《远山淡影》中那段充满迷雾与虚实交织的回忆各执己见。故事的叙述者悦子则是一位经历战后创伤的长崎母亲,在异国他乡的居所里,她向年幼的女儿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往事——关于一对母女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

在电影《情书》中,悦子这一角色由中山美穗饰演,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气质深深打动观众。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悦子的存在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更揭示了角色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她的形象塑造展现了日本文化中对情感的含蓄与深刻,成为电影中令人难忘的经典角色。

我深知石黑一雄拥有众多读者,而我则是其中最忠诚的追随者。在活动现场,石川庆谈及影片《远山淡影》时透露,该片以悦子记忆中的长崎为叙事核心,同时巧妙融入了英国文化元素。他坦言理解原著读者可能对电影存在不同意见,但认为这是艺术创作应有的自由。若所有观众对作品的解读完全一致,反而会失去讨论的价值。他始终坚信,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研读次数早已超越任何普通读者。

石黑一雄,日本裔英国作家,1958年出生于日本长崎,后移居英国,是当代文学领域备受瞩目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以深刻探讨记忆、身份认同与历史创伤为核心,作品常融合魔幻现实主义与历史小说的叙事手法,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风格。代表作《长日将尽》曾荣获布克奖,而《被掩埋的巨人》则斩获曼布克奖,并于201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石黑一雄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对人性的洞察,构建出跨越时空的文学世界,其作品在国际文坛上享有极高声誉。

石川庆也坦言,在与原著作者探讨作品时,他坦言在改编过程中难免感到忐忑与不安。他指出,若原著作者未能认可改编成果,作品可能难以实现完整表达。他以登山为喻,认为文学作品的影视化过程犹如攀登高峰——作家的创作如同独自攀岩,而影视改编则需要团队协作共同登顶。尽管二者路径迥异,但山巅的旗帜象征着共同的愿景,唯有如此,团队才能达成统一的审美体验。

石川庆曾用"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改编'"的比喻来形容文字与影像的关系。孙甘露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文字与影像本质上具有共通性,前者激活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后者则通过导演的镜头语言赋予作品新的诠释维度。作为畅销IP《千里江山图》的原著创作者,孙甘露始终保持开放态度,他坦言不希望过多干预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创作,因为这让他能够以普通观众的身份见证故事在不同媒介中的重生。谈及文学性在改编过程中的可能流失,他巧妙回应:"文学不是数学题,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在他看来,阅读本身就包含着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重构,而各类改编恰恰为作品提供了多元解读的可能,这种"误解"反而成为拓展理解维度的有趣契机。

近年来,随着文学IP开发的不断升温,围绕原著与改编作品的讨论愈发激烈。不可忽视的是,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始终面临"忠实性"的争议。对此,石川庆指出,对于"忠实"的界定存在多元视角,具体实践方式也因此产生差异。影视作为视觉艺术载体,其具象呈现必然会对原著进行二次创作,即便导演力求贴近文本,仍会衍生出原著未明确表达的叙事层次。然而,这种创作差异并非对立,而是形成独特的对话关系,最终在艺术表达层面达成某种共识。

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石川庆对孙甘露关于《远山淡影》的见解深表认同。该片通过人们回望过往的方式,展现了记忆的重构过程。孙甘露指出,影片不仅呈现了一个故事,更传递出独特的感性体验,使观众得以深入感受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他对比了原著小说中文字叙述的不确定性与电影画面的相对清晰,认为两者皆能精准映射人物心理的日常感知,尤其是对内疚与自欺的刻画。孙甘露强调,小说与影像并非单纯的叙事工具,而是人类认知世界、解读现实的重要途径。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