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导演傅东育:为拍好首部检察侦查剧,我花了三年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14更新:2025-10-12 02:33:37

电视剧《以法之名》导演傅东育谈及此部作品的创作历程时表示,历时三年的实地采风、深入研究各类资料以及反复推翻并重构剧本的艰难过程,最终促成了这部作品的诞生。谈及漫长的打磨过程,他感慨万千,思绪如潮水般涌来。

时光回溯至2022年,傅东育在完成《风吹半夏》的创作后,全身心投入到首部检察侦查剧《以法之名》的筹备中。该剧于2024年3月正式开机,AB组联合拍摄耗时180天,最终以36集的体量呈现,平均5天完成一集的拍摄进度。傅东育坦言,这是他深耕行业剧领域的一次突破,"我只做一件事——磨,磨本子、磨戏"。作为国内首部聚焦检察侦查题材的影视剧,《以法之名》凭借"刀刃向内"的创新视角,突破传统涉案剧框架,深入探讨司法腐败问题。得益于最高检的深度共创和优酷平台的持续支持,该片在播出后取得显著成绩:6月28日优酷站内热度值突破万点,7月1日更达到10200的高值;央视八套播出期间收视率持续攀升,云合数据显示正片有效播放市场占有率稳居榜首。

《以法之名》在优酷平台的站内热度值突破10200,引发广泛讨论。不少观众表示,以往此类题材往往呈现出鲜明的是非对错,而如今即便在非主角线的人物设定上,也让人陷入复杂的道德思考,对主人公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期待与忧虑。在剧集热度攀升期间,我们采访了导演傅东育,探讨该剧的创作理念。

谈及扫黑除恶题材的创新表达,傅东育表示,《以法之名》虽延续类型化叙事和悬疑反转元素,但在主题深度与人物塑造上更注重精神维度与情感层次的挖掘。最初,总制片人敦淇带着一个扫黑除恶项目找到他,认为在《扫黑风暴》《狂飙》等作品成功之后,同类题材已难以引发观众新鲜感。尽管该剧基于真实案例改编,但创作层面存在同质化倾向,人物形象缺乏独特性。傅东育向敦淇建议,是否可以尝试突破传统叙事框架。

恰逢最高检影视中心推出检察侦查题材的创作计划。傅东育回忆,当时对“检察侦查”概念知之甚少,直到彭诚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副主任)的一番解读令他豁然开朗。她指出,“是黑恶一个不漏,不是黑恶一个不凑”是扫黑除恶工作的核心原则,而剧中海报中被吹落的“伞”则象征着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检察侦查部门的职责不仅在于打击犯罪,更在于监督司法体系,彻底清除司法腐败,这与单纯开展扫黑行动存在本质区别。

在公检法司构成的司法体系中,公正司法被视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若民众遭遇不公,却发现司法机构沦为黑恶势力的庇护者,这种绝望感将尤为强烈。而检察侦查的核心使命,正是通过依法监督和惩治司法腐败行为,守护司法公正的底线。

《以法之名》海报这一创新命题激发了傅东育的创作灵感。为打造剧本,他带领团队历时三年深入调研,足迹遍布四个省份十余座城市,从最高人民检察院到基层检察单位,走访了逾百名检察官,并研读大量案件卷宗。"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断打磨调整,最终形成了当前剧本框架。"傅东育表示。作为该剧的发起方与核心合作单位,最高检全程深度参与创作,从人物塑造到故事架构均进行多轮研讨。在临近播出阶段,彭诚主任更是亲自逐帧审看36集内容,细致核查专业术语与语法细节,并从艺术创作角度对台词进行优化。尽管傅东育拥有《生死卧底》《破冰行动》(曾获第26届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冰雨火》等多部涉案剧创作经验,但他强调《以法之名》具有独特定位:"公安题材侧重现场追踪与行动展现,而检察职能更注重法律监督与程序正义。如何在有限的动作场景中,通过庭审辩论与审讯交锋等台词设计,构建悬疑氛围与叙事张力,是这次创作的核心突破点。"

在电视剧《以法之名》的剧照中,蒋欣与李光洁谈及角色塑造时透露,傅东育通过与检察官群体的深入交流,感受到该职业特有的"悲情内核"。作为法律体系内部的监督者,他们常常陷入查处亲人或同事的道德困境。每位从政法院校入职的年轻干警都怀揣着追求正义的初心,但随着现实压力的增大,体制内中年人往往将理想主义的热血与浪漫情怀悄然收敛。当面临善恶抉择的关键时刻,他们仍会重新找回对公平正义的本质追求。

张译、李光洁与蒋欣的演员组合展现出独特的戏剧张力。在对手戏中,三人相互激发的表演能量远超个人表现的简单叠加,为剧情注入了深层的感染力。谈及选角标准,傅东育强调双重考量:一方面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市场影响力,同时更要能为角色带来突破性诠释;另一方面注重演员阵容的整体化学反应,通过将候选演员照片贴满墙面反复推敲,确保角色搭配既色彩丰富又相互成就。

《以法之名》剧组在选角过程中对演员的选择标准极高,张译饰演的洪亮一角被导演傅东育视为理想人选。他评价道:"张译非常契合洪亮这个角色,不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更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处细节。他会深入挖掘剧本,不断追求更高级的艺术表达,使角色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与李光洁合作《风吹半夏》后,傅东育对这位演员的特质有了更深体会,认为其具备复杂而富有层次的表演潜力,"李光洁的脸庞自带正气,却又蕴含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这种矛盾统一的特质完美契合李人骏这一角色的塑造需求。"对于蒋欣的选角,傅东育赞赏其对公检法题材的深刻理解,"蒋欣展现出极强的表演灵气和专业素养,她将原本概念化的郑雅萍形象演绎得层次分明。特别是在审讯和阅卷评查等专业场景中,她以敏锐的洞察力赋予角色真实的情感厚度,为剧组注入了全新的艺术活力。"

《以法之名》的创作历程堪称一场为期三年的"负重长跑"。傅东育敢于全身心投入创作的底气,源自于最高检提供的真实案例与专业审查支持,以及优酷平台的深度合作。他形容双方的合作如同"相濡以沫",在选题确立到剧本成型的整个过程中,平台始终以开放姿态参与创作,"从最初构思到最终呈现,我们经历了反复推翻、多次从零开始的创作过程。优酷没有丝毫质疑,陪伴我们完成了这个充满挑战的项目。"在拍摄后期遭遇"急刹车"的困境时,傅东育坦言这是最痛苦的时期,"当全剧拍摄完成四分之三,情节进入高潮阶段,我们不得不在保证戏剧张力的同时进行剧情收束。"在与总制片人敦淇协商后,导演决定暂停拍摄七天调整剧本,而敦淇只用一句"导演,我们信你"给予了全力支持。最终在编剧团队连续奋战后,剧组顺利完成了拍摄工作。

从2023年6月30日杀青到2024年6月24日播出,长达近一年的后期制作同样充满挑战。但得益于阿里大文娱向虎鲸文娱的品牌转型过程,平台始终坚守对内容创作者的支持承诺。傅东育感慨道:"正是这种始终如一的支持,让我敢于三年间推掉所有项目,专注于《以法之名》的创作。没有平台在创作困境中的坚定支持,没有他们对内容创新的包容态度,就不会有今天这部作品的呈现。"这种深度合作模式不仅保障了创作的自由度,更赋予了艺术表达更大的空间,使整部作品能够在专业与艺术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以法之名》主创合影随着近年微短剧的崛起,“长短剧之争”也是诸多长剧创作者绕不开的话题,傅东育认为这本质上是个伪命题,“就像诗人未必能写长篇小说,小说家也未必擅长写诗,不同载体本就是共存状态,核心从来不是长度而是内容。你看短剧领域,有的作品我打开30秒就关掉,有的却愿意付费追更,这跟时长无关,关键是内容能否抓住人。”当下观众审美日趋成熟,更追求单位时长内的信息浓度。创作者要做的,不是机械删减集数,而是在有限时长内持续提升信息浓度。傅东育坦言,“涉案剧的开始一定是从案件切入,用情节把人拽进故事里,但看到最后会发现,案件结果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以法之名》反映的检察侦查检察官们,就是一群“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的人,“他们的使命带着股悲怆劲儿,有点‘殉道者’的意味。”“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好与坏、善与恶都掺在一起。现实没有金手指,不是‘吃了糖衣把炮弹还回去’那么简单。我们在职场中,面对很多看不惯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了。但检察官不是这样。在这行,同流合污是贪污重罪,随波逐流也是渎职犯罪。”“有时候你是出于善意,但善意做的事未必对,同样一件事,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看,善恶对错可能完全不一样。比如李人骏主抓了两年的万海案——这案子既是刑事案件,也是政治事件,站在当地角度来说,他想尽快推动案子。作为检察长,他该怎么做?这其实是‘正确与正确的对抗’,可由此犯的错谁来背?”所以当真相越来越清晰时,背后让人唏嘘的是人物的命运。傅东育说:“我觉得好作品是从情节入手,让观众先被情绪感染,跟着哭跟着笑,最后升华到情怀。”他直言,“说观众没耐心所以长剧没落,就像说电影出现后文学就消失一样荒谬。《甄嬛传》《大明王朝1566》放到今天依旧会火,不是因为形式,而是因为作品本身的厚度。如果总拿‘没人看长剧了’当借口压缩内容,本质是偷换概念——就像不能说油画比国画高级,不同载体各有表达逻辑,硬把长剧按短剧逻辑做,或让短剧模仿长剧框架,都是弄错了核心。”在他看来,故事该长则长、当短则短,英剧以6集为蓝本,韩剧常见12-16集,美剧多8-16集,背后都是对内容体量的精准衡量。“创作者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靠冗长铺垫情绪,得让观众在有效时间里接收足够信息。具体到项目,体量需要由内容决定。”他以自己执导的作品举例说,“36集的剧本若硬砍成24集,大概率会伤筋动骨,也不一定好看。《以法之名》《风吹半夏》坚持36集,《冰雨火》32集,都是根据故事本身的脉络来定,观众也爱看。”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