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一部电影改变的世界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26更新:2025-10-11 22:20:50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艺术影院本月特别推出“大师镜头下的二战”专题,通过经典作品重新审视历史现场,展现电影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首期活动将聚焦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纪录片——8月16日,观众将观看克洛德·朗兹曼执导的《浩劫》(1985);17日则放映由纪尧姆·里博执导的《我一无所有:朗兹曼的<浩劫>》(2025)。在中央戏剧学院徐枫教授的引荐下,法国著名导演阿尔诺·德帕拉欣(又译:阿诺·戴普勒尚)特别录制了导赏视频,徐枫教授亦将为两场放映分别带来映前导览与映后讲座。每位到场观众均可获赠官方全新印刷的纪念海报。诚邀您莅临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沉浸式体验影史中最具震撼力的战争记录作品。以下为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杨士博为《浩劫》40周年纪念放映撰写的评论文章:

1973年,克洛德·朗兹曼历经艰辛完成其首部长片纪录片《以色列,为什么》(Pourquoi Israël),该作品成功入围当年纽约国际电影节。随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浩劫》的创作过程中,其独特的拍摄手法与制作历程至今仍被视作电影史上的传奇案例。

在《浩劫》问世之前,阿伦·雷乃的纪录片《夜与雾》(1956)已确立其在大屠杀影像记录中的经典地位。该片通过整合历史影像与照片构建叙事,但雅克·朗兹曼对此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创作路径。这种选择不仅是艺术风格的分野,更彰显出他对大屠杀历史的独特诠释——他坚持认为,关于大屠杀的影片应聚焦于对当下记忆的挖掘,而非单纯呈现过往的影像资料。

《浩劫》的创作团队规模较小,拍摄设备也相对简陋,朗兹曼常使用16mm摄影机进行记录。影片中大量收录的幸存者证言与相关人物访谈,经过精心编排而非简单堆砌。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歇尔·付东曾通过深度访谈揭示,朗兹曼将影片结构视为多声部交响乐,通过访谈片段的反复出现与主题推进,深化对"死亡"这一核心命题的探讨。

在影片叙事中,第一部分着重展现犹太人被系统性运输至集中营的过程,象征着死亡的预兆;第二部分则通过毒气室等场景的直接呈现,深入探讨死亡的实质。为完成此片,朗兹曼跨越全球搜集资料,访谈幸存者、纳粹分子及集中营周边居民。他视幸存者为大屠杀遇难者的精神代言人,却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受害者因心理创伤拒绝回忆,当年的纳粹分子也普遍回避拍摄。

面对这些困境,朗兹曼采取了多种手段获取影像资料,包括伪装接近、支付报酬或在不知情情况下进行偷拍。他曾试图接触海因茨·舒伯特——纳粹"特别行动队"的前领导者,却遭遇舒伯特家属的暴力阻挠,被抢走隐藏摄像机。尽管如此,影片最终未采用任何纳粹分子的影像,这成为朗兹曼始终遗憾的创作缺失。

克洛德·朗兹曼执导的纪录片《浩劫》之所以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不仅源于其真实影像与亲历者证词的运用,更得益于其独特的影像叙事策略。导演刻意聚焦受访者面部特写,通过凝视与沉默构建起超越语言的震撼力,这种对面孔的深度捕捉被视为该作品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存在主义哲学家波伏瓦在其评论中指出,影片中那些凝固在胶片上的面孔往往能传递比言辞更深刻的历史记忆与人性真相。

《浩劫》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引导观众沉浸式体验大屠杀的历史创伤。在纽约采访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鲁道夫·威尔巴讲述犹太人被火车运送到集中营时,影片同步呈现了铁轨画面,镜头沿轨道缓缓推进,仿佛将观众带入当年的绝望场景。片头部分则采用极具象征意味的构思:幸存者西蒙·斯雷尼曾被纳粹强迫乘船沿河演唱波兰民歌,导演朗兹曼邀请他重现这一场景,以此作为影片开篇。这种艺术重构方式体现了纪录片的独特价值——创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还原,使历史记忆在影像中得以具象化重生。朗兹曼曾明确表示,斯雷尼本人不会再次登上那艘船,作为导演必须通过创作来"创造现实"。

在《浩劫》的创作中,导演克洛德·朗兹曼突破了传统纪录片对"客观性"的依赖,通过"搬演"与"介入"的创新手法重构了影像叙事方式。这种突破性探索使得该片被学界视为"新纪录电影"的典范之作。此后,朗兹曼持续创作出《索比堡,1943年10月14日,16点》(Sobibór, 14 octobre 1943, 16 heures, 2001)《四姐妹》(Les quatre soeurs, 2017)等具有历史重量的作品。其影像实践对当代电影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法国著名导演阿尔诺·德帕拉欣(Arnaud Desplechin)曾在访谈中表示,《浩劫》对其创作理念产生了深刻震撼。在其1992年作品《哨兵》(La sentinelle)中,创作者"以敏锐且创造性的视角延续了朗兹曼对记忆与历史的追问"。2018年,德帕拉欣在朗兹曼逝世后的悼念致辞中强调:"这位电影先驱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浩劫》彻底改变的世界。"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