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平 郭麒麟,就这?……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66更新:2025-10-11 21:25:35

曹保平作为华语影坛罕见的以打造精品著称的导演,其作品虽数量有限却屡获殊荣,《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狗十三》三部作品均广受好评。2023年8月23日,他执导的《追凶者也》续作《脱缰者也》正式上映,该片由当红演员郭麒麟领衔主演,并在上映期间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奖,引发市场高度期待。然而现实与预期形成鲜明对比,影片上映三日票房仅突破600万元,豆瓣开分低迷,凤凰网院线经理预测其总票房可能不足2600万元,市场反响与艺术成就间的落差引发热议。

这一回,曹保平不仅遭遇票房滑铁卢,连过往积累的口碑也陷入低迷。究其根源,影片存在明显的叙事问题。正如那句"生活不需要逻辑,但故事需要"的论断,在这部作品中显得尤为讽刺——父亲以"大义灭亲"为由将儿子关入少管所,这一充满矛盾的设定为全片奠定了荒诞基调。影片主线剧情如同脱缰野马,始终难以厘清其叙事逻辑。前半段以绑架案为表象,实则深入探讨家庭关系的复杂纠葛,然而当张本煜角色开始秃顶时,故事突然转向冷酷残忍的风格化表达,仿佛《无人区》的某种变体。更令人困惑的是,当观众以为将走向悲剧收场时,却稀里糊涂地迎来大团圆结局,这种转折既缺乏铺垫也未能服人。

《脱缰者也》明显试图复刻《追凶者也》的创作路径,将犯罪悬疑、黑色幽默与方言特色作为核心元素。然而这种模仿最终演变为被框定为命题作文的创作,三大标签的堆砌让影片失去了原作那种浑然天成的野性气质。刻意营造的风格化表达呈现出明显的匠气,整部作品如同一锅风格混杂的拼贴感,人物缺乏真实性格,情节发展突兀离奇,台词则陷入刻意喧闹的窠臼。明艳的色调、夸张的造型设计以及破碎的剪辑手法,虽显精致却缺乏生活气息,过度追求形式上的"电影感"反而让作品显得空洞浮夸。当观众无法相信故事的真实性时,自然难以投入情感。

值得关注的是,从《狗十三》到《涉过愤怒的海》,再到这部《脱缰者也》,曹保平导演始终保持着对"反父权"主题的探索。但本片的反父权叙事却陷入了符号化困境,角色似乎只是主题的载体而非真实存在。影片中刻意设计的反抗情节往往缺乏内在逻辑,冲突的产生更多服务于主题表达而非故事发展。这种为反叛而反叛的创作倾向,削弱了主题应有的力量,也让观众难以感受到真正深刻的痛感。

在《脱缰者也》中,父亲角色仅作为马飞抱怨的投射对象,其性格维度被彻底压缩——影片构建的是一位缺乏耐心沟通、存在等级压迫的加害者形象。然而叙事却试图在结局处让观众体认父亲的苦心,这种情感转折在逻辑上显得突兀且不自洽。若说男性角色被简化为符号化的对立面,那么女性角色则沦为工具化的附属品:母亲与大姐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话语权毫无抵抗;即便是戏份较多的二姐,也仅是父权体系的传递者,以父亲当年的姿态为弟弟规划人生轨迹。

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对“女性在父权体系中的处境”这一命题本可展开更为深刻的探讨——例如大姐对丈夫的隐忍、二姐为孩子牺牲的挣扎,这些角色背后本应承载着女性在家庭权力结构中的微妙博弈。然而导演却将她们简化为马飞抗争的背景装饰,如同用完即弃的道具,既缺乏对父权影响的细腻刻画,也未能呈现女性内心复杂的情感张力。所谓“脱缰”所象征的挣脱家庭规训的隐喻,最终沦为缺乏实质内容的空洞口号,令整部作品呈现出无病呻吟的尴尬姿态。对于曹保平来说,《脱缰者也》无疑是一次创作上的失衡:它试图以“脱缰”的名义突破类型片桎梏,却陷入商业喜剧套路与导演个人美学的双重困境。当电影在叙事层面不断碰撞、失控时,其自身反而成了失控的野马,最终在缺乏逻辑与深度的混乱中彻底迷失方向。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