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涛徐皓峰聊《红楼梦》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62更新:2025-10-11 22:10:45

“通灵宝玉”作为《红楼梦》的核心意象,象征着贾宝玉衔玉而生的宿命色彩,而“玫瑰花蕾”则指向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台词之一——《公民凯恩》中主人公的临终独白。在《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一书中,徐皓峰通过这两个跨越媒介的符号对照,彰显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他将以电影拉片分析法切入《红楼梦》的文本解构。作为作家与导演双重身份的创作者,徐皓峰在书中将曹雪芹的文学智慧与世界电影大师的创作理念进行跨时空对话,聚焦作品细节的深层逻辑。近日,《圆桌派》总导演窦文涛与徐皓峰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延伸至导演思维、经典电影美学及中国武术文化等多元维度。

在一次分享会中,导演徐皓峰指出《红楼梦》的叙事技巧与西方电影大师存在深刻共鸣,认为曹雪芹堪称中国最早具备“导演思维”的文学创作者。他特别提及德国导演恩斯特·刘别谦及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成熟期的编剧手法,认为二者与《红楼梦》在叙事结构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徐皓峰以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为例,指出德纳芙与德帕迪约初遇时被反复打断的对话节奏,与“刘姥姥初遇王熙凤”场景中刻意制造的言语阻滞形成跨时空呼应;而宝玉在黛玉面前由“假表白”转向“真发疯”的戏剧性转折,更是完完全全复刻了刘别谦经典喜剧中“表里反差”的叙事策略。

徐皓峰进一步解析道,《红楼梦》中贾政对宝玉的责罚表面上是严父训子,实则是向政敌展示的权谋表演,这种“假打”设计与电影中通过虚假冲突制造戏剧张力的手法如出一辙。他从医学角度论证“宝玉重伤不发烧”的异常现象,指出这符合“假打”情节的合理性特征。而在“穿帮”设计方面,徐皓峰认为门客未能及时请贾母救场的疏漏,正是贾政借机制造意外转折的叙事巧思,印证了“导演要找的不是惊天动地,而是行动中的波折与意外”的创作理念。

通过对“草蛇灰线”“回风卷雪”等叙事技法的对比分析,徐皓峰揭示了曹雪芹本质上的编剧天赋。他建议读者将《红楼梦》的文字转化为电影镜头语言,就能更深刻地体悟到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电影艺术在叙事逻辑上的同源性与差异性。

重读《红楼梦》,处处可见人情世故的深刻刻画。主持人窦文涛指出,尽管众多作家在文学观点上存在分歧,但对《红楼梦》的经典地位却普遍认同。导演徐皓峰认为,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在于以贵族视角全景式呈现家族生态,曹雪芹对官宦世家的细节把握堪称精妙,其大胆揭露与精准描写形成独特叙事张力。

在徐皓峰看来,《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故源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彼时等级制度森严,财富悬殊导致阶层固化,但人们仍需在不平等体系中寻求微妙平衡。他以王熙凤与刘姥姥的互动为例,指出这种"非血缘亲戚"的特殊关系恰恰体现人际交往智慧——通过姓氏相近构建情感纽带,即便刘姥姥未支付入谱费用,贾府仍选择接纳,这种跨越阶层的包容性构成了独特的人情逻辑。

徐皓峰深入剖析《红楼梦》的叙事技巧时提到,作品深谙"注意力法则"。他以探春形象转变为例,指出庶女出身的探春初登场时形象平平,但当其展现管家能力时,人物魅力瞬间蜕变。随后赵姨娘的当众羞辱更强化了观众对探春的同情,形成强烈情感震荡。这种通过卑微者遭遇彰显人物价值的手法,恰如评书艺术中穿插闲笔的节奏把控。

谈及创作思维,徐皓峰从围棋大师藤泽秀行的"棋感"理论延伸,强调艺术创作需回归直觉本质。他认为曹雪芹的创作成就在于构建了一个跨越时代的宇宙,其人物关系网络如同精密的思维矩阵,每个角色都与主人公形成性格镜像。正如导演创作时的顿悟时刻,当十个人物形象彼此映照,便能自然生成具有时代共鸣的叙事体系。

窦文涛总结道,曹雪芹的伟大在于创造了一个包容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宇宙。即便在现代社会,我们仍能在各类机构中看到贾政的权谋智慧、宝玉的反叛精神、黛玉的孤高气质、王熙凤的管理才能。徐皓峰则以导演视角提炼出《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这一意象,象征经典作品永恒的生命力——它允许每个时代以独特方式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孕育属于自己的文化星辰。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