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脑,也分三六九等?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14更新:2025-10-12 05:16:01

在电视剧《陷入我们的热恋》中,徐栀(由刘浩存饰演)与陈路周(王安宇饰演)的恋情始于一次意外的缘分。徐栀因养母连惠(曾黎饰演)与已故母亲声音相似而产生强烈情感联结,主动接近陈路周以寻求与连惠的亲密接触。然而陈路周却将这份善意误解为刻意示好,由此展开了一段充满错位与张力的情感历程。剧中呈现的徐栀直接坦率的情感表达与陈路周若即若离的自我攻略状态,恰似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在现实关系中的具象化演绎,展现了不同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的独特表现。

爱情作为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往往包含依恋、激情与承诺的三元模型。在亲密关系中,某些人会引发强烈的依赖感,这与个体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而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者则可能在关系中经历过度依赖或情感疏离的矛盾。

以徐栀和陈路周的案例来看,他们的"热恋"可能暗含着对抗式依恋的特征。当一方在关系中表现出控制欲或情感索取时,另一方的依赖行为反而会强化这种互动模式。这种动态类似于心理学中的"镜像神经元"现象——个体下意识地模仿伴侣的行为模式,从而形成相互依赖的循环。

原生家庭对子女婚姻的影响具有深远性,这种影响往往通过"情感脚手架"的方式传递。父母在婚姻中的相处模式会成为子女的潜意识模板,影响其选择伴侣和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当子女在婚姻中重现原生家庭的互动模式时,实质是在重复父母辈的情感创伤,这种代际传递可能造成关系中的权力失衡和情感绑架。

20世纪4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对婴儿与母亲分离时的反应进行了奠基性研究,揭示了母婴关系断裂可能对个体心理发展造成持续性影响,从而奠定了依恋理论的基石。随着后续研究者的不断拓展与完善,这一理论现已渗透至成人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决策等多个学科领域。然而,其在婚恋关系中的阐释始终备受关注。依恋理论指出,浪漫爱情本质上是一种依恋关系的体现,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往往经历着喜悦与忧虑、向往与恐惧的复杂交织。基于焦虑与回避两种核心情绪维度,该理论将依恋类型划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及混乱型四种模式。

安全型依恋中低焦虑与低回避的结合被视为最为健康的类型,这类个体既能保持内在稳定,又能积极应对挑战。徐栀正是这种依恋模式的典范,她展现出勇敢、乐观与独立的特质。即便经历了丧母之痛,她依然保有坚实的安全感,这种内在力量使她能够坦然表达对陈路周的情感需求,如直接提出"我想见你母亲"的请求。同时,她在处理家庭与爱情关系时,始终保持着自我主体性,展现出成熟的情感管理能力。

痴迷型依恋者往往表现出高焦虑与低回避的特质,他们对情感关系充满渴望却极度恐惧失去。这种矛盾心理常导致理性思考能力受损,正如陈路周最初对徐栀采取的"自我攻略"策略,正是典型的情感投射行为。在现实关系中,这类人倾向于通过控制欲来缓解不安,例如要求伴侣随时保持在线状态、频繁报备行踪等,本质上是在用过度关注填补情感空缺。

回避型低焦虑个体在情感关系中往往表现出双重特质:一方面以高压管控和情感疏离作为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却通过"独立"人设掩饰内在脆弱。这种情感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彻底回避潜在的情感投入,来规避可能引发的焦虑体验。典型案例如陈路周的养母连惠,其教育方式呈现明显的控制倾向,情感表达极度克制。此类人群在人际冲突中倾向于建立心理边界,通过情感隔离维持自我保护状态,形成独特的互动模式。

恐惧型依恋中的高焦虑与高回避特质在剧中虽无明确代表人物,却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类人群往往表现出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热切期盼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又因深层的不安全感而本能退缩。例如,有些人频繁在社交平台上表达对恋爱的向往,却习惯性地以“周末只想待在家”为由回避实质性社交;也有人通过约会软件匹配到理想对象后,仍因恐惧失控而拒绝线下见面;还有人热衷于参与高颜值社交活动,却在人群聚集时选择躲在角落观察而非主动交流。这种既渴望又抗拒的双重心理,恰恰构成了恐惧型依恋的典型特征。

当对现有的依恋模式感到困扰时,有哪些可行的改善途径?

我们常习惯性批判“恋爱脑”现象,却鲜少深入探讨为何理性清醒的人会在亲密关系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实际上,这种情感状态往往源于童年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痴迷型依恋。以陈路周为例,其情感困境可追溯至特殊成长经历:六岁前在孤儿院的生存焦虑,以及养母连惠“以优秀换取关爱”的养育方式,共同塑造了其核心信念“真实的我不配被爱”。这种条件性接纳机制使他将自我价值感深度绑定于外在成就,当情感需求无法通过理性思维满足时,便容易陷入高焦虑、低回避的情感状态,最终在爱情中表现出典型的痴迷型依恋特征。(说明:本文分析仅基于剧集前几集的叙事设定,不涉及后续剧情发展)

依恋理论中的“代际传递”揭示了一种循环机制:当父母表现出高焦虑特质时,其子女发展为安全型依恋的概率显著降低;而高回避型父母则更可能将子女培养成痴迷型依恋者。在80、90后独生子女群体中,痴迷型与回避型依恋比例偏高的现象,其核心原因可追溯至童年时期的情感忽视或过度保护。受时代背景影响,该代父母的育儿方式呈现出“全安排、多控制、少表达”的特征,这种过度保护容易导致个体形成自我价值感缺失,而情感表达的匮乏则促使子女在成年后对亲密关系产生过度依赖。当个体同时存在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与对失去关系的恐惧时,便会陷入持续验证爱意的循环,这种心理状态正是“恋爱脑”的典型表现。

恋爱脑现象或许并非源于恋爱本身导致的思维钝化,而是源于情感焦虑与表达障碍所引发的情感依恋失衡状态。

王安宇与COSMOCRUSH的跨界合作

当安全型依恋变得稀缺,痴迷型依恋遭致批判,回避型依恋难以获得认同,而恐惧型依恋却持续攀升,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依恋模式危机。数字时代的即时通讯让情感反馈变得迟滞,快节奏生活压缩了伴侣深度交流的时间,功利化婚恋关系则让真实情感需求被层层掩盖。难道热恋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成人童话?陈路周突破控制束缚,最终与徐栀携手的案例印证了依恋模式并非固定不变——基于心理学研究的依恋理论,为重建健康情感系统提供了科学路径。

情绪解构:辨识焦虑源,重塑情感应对机制。当陈路周领悟到"徐栀接近我或许源于母亲的请求"时,其认知重构进程由此启动,将原本的"她在吸引我"转化为"我亦可主动靠近她"。我们应通过记录引发焦虑的情境,明确辨别"情绪推断"与"客观事实"。例如:TA未接我电话属于"焦虑事件",TA已不再爱我属于"情绪推断",而TA正在开会则是"客观事实"。在情感管理中,我们需恪守原则:摒弃臆测,追寻实证,消除焦虑。

关系重建:与TA建立安全型情感互动。徐栀对陈路周而言不仅是情感伴侣,更承担着情感矫正的功能。她直接坦率的沟通方式,实质为陈路周展现了健康的交流范式。当互动中出现沉默(行为)时,会触发内心不安(感受),这种反应促使个体主动寻求情绪确认(需求)。在亲密关系中,唯有通过精准表达情感需求,才能获取积极互动体验,进而修正关系中的行为偏差。

代际阻断本质上是养育者的自我修复过程。以禅宗六祖惠能为例,若能及时察觉自身的焦虑情绪,便能切断负面情感的影响链条。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需敏锐觉察孩子的情感回避倾向,避免陷入过度干预的误区。父母并非孩子的全能者,无需对所有需求作出完美回应。当父母情绪失控时,应主动向孩子表达歉意,而非将焦虑视为无形的遗产传递给下一代。

陈路周所展现的内在觉知,徐栀以安全感的具象化呈现,连惠提供的自我救赎实用方法,为那些既向往炽热爱情又畏惧情感创伤的心灵,揭示了一条可行的解决之道。我们无法更改原生家庭赋予的情感代码,却始终保有重置人生的主动权。

修正依恋模式的关键窗口期有两个:婴幼儿阶段与当下。当我们洞察内心"渴望与回避的博弈"背后,往往能看见一个曾缺少温暖触碰的童年身影。唯有直面往昔的心理创伤,才能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建立真正的联结。值得注意的是,安全型依恋并不仅存在于童话般的完美伴侣之间,更可能诞生于那些勇敢面对内心伤痕的治愈者之间。爱情的本质,从来不是追求毫无瑕疵的完美对象,而是在彼此的不完美中,以勇气浇灌出生命的玫瑰。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