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看就打负分,凭什么这样对贾玲?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54更新:2025-10-12 04:56:39

贾玲强势回归导演岗位,其全新作品《转念花开》在第27届全国影片推介会现场宣布进入拍摄收尾阶段。这部聚焦反传销题材的影片讲述了一位家庭主妇从排斥到主动参与并协助警方揭开传销迷雾的历程。据豆瓣简介显示,该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特殊人群与反诈骗行动的深度关联。值得关注的是,张小斐与杨紫将联袂主演,其中杨紫将挑战饰演一名'黑化'反派角色,展现其演技的全新突破。

当犯罪题材、现实主义元素与贾玲这三个关键词相遇,不少观众对即将上映的影片报以复杂目光。在影片尚未面世之际,社交平台已掀起热议浪潮,评论区充斥着各类讨论。部分网友甚至自发为导演贾玲打造热搜话题,诸如#姐妹情谊大过天#、#大女主#、#最好的姐妹花#等标签被频繁使用。然而,在众声喧哗中,一条评论以其犀利观点引发深思——"以传销为题材,如何避免陷入煽情套路?"在经历了多部影片的营销狂欢后,当代观众早已学会为宣传内容设置心理防线。从《你好,李焕英》到《热辣滚烫》,贾玲凭借票房佳绩获得广泛关注,却也因过度营销与身份转型引发争议。如今,《转念花开》作为她最新现实题材作品,正面临是否能突破观众期待的考验。影片的营销策略再次成为焦点,其中《热辣滚烫》的宣传手段尤为典型。2024年春节档期,贾玲减肥前后对比的视频曾引发全网关注,画面中她先是痛苦地进行高强度训练,随后以健硕身材亮相拳台,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

(图/《热辣滚烫》)当场灯亮起的瞬间,观众们却陷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网络诈骗"式体验。影片虽以减肥为叙事主线,但真正引发热议的并非体重变化,而是贾玲在瘦身后的强势形象所带来的"爽感"。相较之下,前三分之二剧情中主角持续展现的懦弱与讨好姿态,反而成为观众情绪的导火索。这种营销策略的争议性,使得《热辣滚烫》被贴上"过度营销"的标签。

即便电影主题曲《一切都来得及》明确传递"爱自己""改变从不晚"的核心价值,但当观众在社交媒体上遭遇铺天盖地的减肥相关内容时,原有的艺术表达已被商业叙事所覆盖。这场关于电影工业属性与艺术价值的争论,并非新近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影理论家邵牧君就曾指出,"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在电视媒介冲击下,工业化被视为行业的生存之道。

如今,营销手段已成为电影行业的重要工具,其商业价值的挖掘远未达到饱和。票房数据的热度持续发酵,部分售票平台甚至将实时票房榜置于首页显眼位置,逐渐催生出一种竞赛氛围。观众们戏称自己仿佛变成了"精神股东",而至于票房涨跌,则成为次要话题。这种现象在《消失的她》中已然显现,观众自发衍生出的剧情冲突视频,以及影院内边观影边工作的职场人身影,无不印证着营销对观影体验的深度渗透。

就连张艺谋也未能幸免于营销狂欢,其监视器后反复被老戏骨震撼的幕后花絮,被网友刷屏800次的视频片段,最终演化成网络热梗。随着讨论热度攀升,营销的边界却日益模糊。若将目光重新聚焦《热辣滚烫》,会发现除"减肥"外,影片还设置了诸多专业话题:贾玲对节奏把控的严苛要求,跳楼戏72次拍摄才达成效果;为实现吵架长镜头的完美呈现,工作人员与演员如何精准配合...

(图/《热辣滚烫》)然而从结果来看,这些专业议题并未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国民对瘦身话题的热烈追捧与平台算法的精准推送,悄然将其他元素推向了边缘地带,唯有"暴瘦100斤"的叙事占据中心舞台。当关于营销的争论愈演愈烈,影片也不得不被动地褪去原本的创作色彩,逐渐沦为商品属性,艺术价值在喧嚣中被稀释。喜剧与现实主义这两种创作范式,通常以"喜剧人"和"导演"的身份进行区分,前者象征着轻松愉悦,后者则承载着严肃思考。曾经以幽默形象深入人心的贾玲,似乎难以承载现实主义的重量;但凭借作品两次夺冠的导演贾玲,却又在某些观众眼中显露出不同以往的沉静——"瘦身后的贾玲,似乎不再那么开心了"。"开心"始终是多数观众对贾玲的初始印象,仿佛自第一次目睹她时,那个丰腴的形象、犀利的台词与感染力十足的喜剧表现力就已深深烙印在大众认知中。

(图/《热辣滚烫》)实际上贾玲并未瘦身,而是经历了显著的体重增长。2010年,她与白凯南共同演绎春晚相声《大话捧逗》,通过琼瑶式、金庸式、宫廷式的"逗捧之争"引发热议。彼时的"逗哏"贾玲身着马甲配半裙,身材健康匀称,标志性的"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成为经典台词,令观众频频鼓掌。但彼时的贾玲正经历人生低谷:历经两次高考才叩开中戏校门,母亲意外离世,北漂时期蜗居在逼仄地下室,甚至遭遇求职困境。直至2011年春晚再度登台,"贾玲"之名开始被大众熟知;随后在《欢乐喜剧人》《百变大咖秀》《王牌对王牌》等综艺节目中持续发光发热,喜剧人身份已然成为她的标签。当《你好,李焕英》《热辣滚烫》接连斩获票房冠军,这位曾在小品擂台自称"没心没肺"的"女汉子",突然以一头标志性大波浪、身着明黄色礼服的形象站在聚光灯下,令观众感慨"贾玲似乎变得陌生了"。

(图/《热辣滚烫》)外貌或许并非核心关注点,贾玲身份的转型同样引人注目。在《欢乐喜剧人》半决赛中,她曾自嘲道,“最早我进入这个喜剧圈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像一个女人走错了澡堂子”。而今重新踏入电影领域,这种自我调侃或许依然存在。现实题材的创作本就充满挑战,专业出身的导演尚且难以驾驭,遑论一位以喜剧见长的演员?尽管“喜剧人”与“导演”在大众认知中均属高门槛职业,但“喜剧人”这一标签往往被默认为“丑角”的代名词,承载着迎合观众的隐性期待。在表演与创作的双重角色中,贾玲此前的两部作品似乎未能真正触及现实肌理,而如今以导演身份呈现的思考,才让观众首次感知到她镜头下更具深度的叙事。

贾玲作品中“现实”的呈现方式始终带有装饰性特征。无论是回溯上世纪刻画母女情感的细腻画面,还是借拳击隐喻女性自我觉醒的蜕变历程,现实元素都更像是一层背景板。相较之下,尹丽川执导的《出走的决心》则展现出更尖锐的社会观察——影片中中年母亲李红与丈夫共同承担家庭经济压力,却在持续遭受情感压迫的环境中沦为被规训的家务角色;女儿一方面鼓励母亲挣脱婚姻枷锁,另一方面在自身权益受损时却悄然成为帮凶,将育儿责任转嫁给母亲。当母亲完成精神出走后,年轻女儿却意外承担起新的“母亲”角色,这种母职惩罚的代际循环,恰是影片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揭示。

《出走的决心》中配角的塑造同样蕴含着深刻的叙事层次,其人物成长轨迹为影片的现实主义表达增添了丰富维度。其中李红年轻时仰慕的挚友马婕形象尤为突出,这位在婚礼上光彩照人的女性,最终在婚姻生活的重压下褪去了锋芒,逐渐融入接送子女的日常琐碎中,这种命运的相似性令人唏嘘。相较于《你好,李焕英》中通过喜剧外壳包裹的温情叙事,贾玲在《热辣滚烫》中对配角的处理呈现出明显差异——当"姐妹团"成员被简化为推动主角蜕变的工具人时,即便导演试图维持情感的真实表达,观众仍难以摆脱对商业化套路的质疑。这种叙事策略的转变,使得人物弧光的展现变得单薄,个体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关联性也被削弱,进而引发了观众情感共鸣的断层。

(图/《你好李焕英》)《热辣滚烫》与《百元之恋》的比较源于其对底层女性命运的刻画。相较于原作中斋藤一子在泡沫经济时代遭遇失业困境的现实映射,以及女主妹妹鲜明的性格对照,《热辣滚烫》虽然强化了普世情感共鸣,却因过度戏剧化的叙事,削弱了原作对社会问题的深度剖析。当"十年宅家"与"一夜蜕变"的弧光被简化为励志符号,故事原有的社会批判性便显得单薄。这种现象引发思考:若在母女温情与个人成长神话之外,难以触及现实社会的结构性矛盾,那么作品是否真正具备现实题材的内涵?

在《热辣滚烫》上映周年之际,贾玲接受了鲁豫访谈。谈及创作心境,她表示:"继续前行就必须长大成熟,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幼稚。"这或可视为其对电影创作的自我诠释。关于新作《转念花开》的筹备,贾玲强调"慢一点,不必强迫自己做什么",认为观众帮助她发现了自身天赋,希望能通过作品回馈观众。根据公开信息,《转念花开》仍将延续女性群像叙事,聚焦传销受害者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觉醒,试图探讨"转变观念,拥抱新生"的深层命题。

(图/《热辣滚烫》)尽管部分网友以“事不过三”作为评价贾玲电影营销的分水岭,但仍有观众将注意力聚焦于作品本身。在《孤注一掷》《大风杀》等犯罪题材影片之后,市场期待该类型作品能够呈现更多女性视角的叙事表达。对于“姐妹情深”营销策略的质疑,或许不宜简单归咎于剧组的流量导向。当前电影行业仍由“全男班”主导,贾玲、张小斐、杨紫三位女演员的联袂出演,实质上标志着女性创作者力量的集中发声。至于影片最终的营销效果、现实议题的呈现方式以及艺术价值,或许应暂且搁置猜测,待作品完成后再作评判。换个角度看,这些关注与担忧,恰恰折射出观众对电影质量的深层诉求。无论是流量明星还是爆款话题,被过度消费的观影注意力理应回归作品本身。尽管“内容本位”常被视为传统主张,但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背景下,观众在影院中专注感受电影魅力的时光,反而显得尤为珍贵。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