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20更新:2025-10-12 01:35:14
小津安二郎作为日本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巨匠,其艺术成就跨越半个世纪仍被广泛传颂。他不仅塑造了日本电影的标志性符号,更深远影响了包括山田洋次、是枝裕和在内的"家庭系导演"群体。在国际影坛,推崇他的导演遍布全球,从德国的文德斯、赫尔佐格,到芬兰的考里斯马基,从美国的贾木许,再到侯孝贤、李安等华人导演。其中,文德斯曾于八十年代专程赴日拍摄纪录片《寻找小津》,以朝圣姿态致敬这位大师;而侯孝贤则在2003年东京特别献上贺岁作品《咖啡时光》,以此纪念小津诞辰百周年。
小津安二郎作为一位电影大师,始终吸引着史学家与研究者的深入探索。他们试图解构其作品中蕴含的独特美学,却发现所谓"小津之味"的精髓竟如他口中的一块豆腐般质朴。这种质朴体现在他标志性的低机位固定镜头中,贯穿于影片大量内景画面的凝视里,也凝结在角色们缓慢移动的身影中——无论是进食时的沉静,还是交谈时的留白,都构成了他电影语言的基石。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演员阵容包括笠智众、原节子、杉村春子与三宅邦子等,他们饰演着父母、夫妻、待嫁女儿等典型家庭角色,使家庭生活成为小津电影永恒的主题场域。
纪录片《寻找小津》日本版海报传递出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无论你正在观看小津的哪部作品,处于哪个情节节点,都能自然地沉浸其中,仿佛与剧情无缝衔接。就像画面中那个静谧的家庭场景,观众可以像添一杯水后重新坐下般自在,不必中断观影节奏。这种看似毫无波澜的连贯性,恰是小津电影最迷人的特质:在时光流转中营造出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让人产生"未曾缺席却已圆满"的错觉,最终沉淀为永恒的观影记忆。
若细数小津安二郎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数量不过十余部,且大多诞生于战后时期。这与大众对小津创作巅峰期的认知形成鲜明对比——其真正的创作高峰期实则出现在二战前的 prolific 时期,彼时他已拍摄了三十九部作品。《小津安二郎大全》便是在不断揭示此类鲜为人知的事实中,让读者频频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2019年,日本影像作家松浦莞二与电影学者宫本明子合作编撰了这部作品,其起因源于两人偶然发现:被冠以“50毫米镜头代表”的小津,在拍摄《东京物语》时竟曾使用过40毫米镜头。这本由采访、评论、传记及冷门资料构成的读物,本质上并非旨在呈现充满学术性的研究成果,也非对小津进行百科全书式的系统梳理。
小津出生于1903年,家世为明治时期东京的商人家庭。彼时,距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映世界首部电影已过去八年,其成长轨迹恰与电影艺术的萌芽同步进行。自十四岁起,他便沉浸于好莱坞电影的魅力之中;十八岁那年,与友人共同创立名为"埃及俱乐部"的电影研究团体。相较于他对电影的执着追求,学业上的挫折始终未能阻止他对艺术的探索——初中毕业后,他两次未能通过高中入学考试,短暂担任小学教师的经历后,于二十岁进入浦田制片厂担任摄影助理。对于战前时期的小津,相关记载尤为珍贵。若以现今对小津的认知为视角,这位以儒雅气质和家庭叙事见长的导演,其少年时代实则展现出令人意外的叛逆特质。这种特质不仅源于当时社会对电影的偏见,更与其对教育体系的抵触情绪密切相关。在投身电影行业之前,他甚至遭遇父亲的坚决反对,因父亲视电影为不良嗜好,故认为从事该行业是不体面的职业选择。
无论如何,小津安二郎最终开启了其电影生涯。进入制片厂工作四年之后,他完成了首部作品——70分钟黑白默片《忏悔之刃》,该片聚焦一位落魄男子的人生遭遇。然而由于剧本与胶片的遗失,这部作品已无法在今日观看,这也是其早期多部影片的共同命运。通过梳理当时的影评资料,松浦莞二与宫本明子发现该片仍具独特价值,多个评论均指出小津在创作中借鉴了美国电影情节,尤其是深受约翰·福特影响。这种影响延续至他战后的代表作《东京物语》,片中长孙吹奏的口哨旋律,正是约翰·福特1939年经典影片《关山飞渡》的主题曲。从小浸淫于好莱坞电影的熏陶,小津在初登导筒时自然向这些作品汲取灵感,其早期作品因此普遍带有好莱坞印记。在1927年至1933年间,他保持着高产的创作节奏,每年平均产出五六部作品。在借鉴国外手法的同时,他也逐步探索出个人风格,标志性的低机位固定镜头最初并非源于美学追求,而是受限于拍摄条件:为节省整理电线的时间采用低角度拍摄,且因现场难以借到移动设备,故选择全程固定机位。对于试图解析小津这一技术选择背后美学理念的学者而言,这种源自实际拍摄困境的创作方式,是否颠覆了他们对“榻榻米镜头”的理解?
这一阶段,小津的创作既包含对既有模式的借鉴,也展现出对现实的探索,使电影始终与时代脉搏保持同步。1930年代初期经济大萧条席卷日本,社会底层的困境群体逐渐成为其关注焦点。在《那夜的妻子》(1930)中,一位为女儿求医而陷入犯罪的穷困画家;《东京合唱》(1931)里,被解雇的保险推销员因失业潮难以谋生;而1932年上映的《我出生了,但……》——这部小津早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通过父亲为讨好上司甘愿卖丑的场景,传递出对社会压力的深刻洞察。片中父亲被孩童质问时那句"这些问题将困扰他们的一生",成为其艺术表达的重要注脚。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后世公认的"家庭伦理片导演",在早期竟创作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品。随着1933年日本军国主义道路的加速推进,小津在拍摄以"喜八"为主角的市民阶层喜剧后,因战争局势导致创作频率大幅下降。直至1937年应征入伍,其电影创作方向在战后显现出显著转变——从关注社会现实回归家庭叙事。他对早年那些带有批判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产生疏离,转而追求传递希望的创作方向,这奠定了其后期标志性的"小津之味"。
1949年,小津安二郎执导的《晚春》被视作其电影风格的成熟标志。此后,他于1951年推出《麦秋》,1953年完成《东京物语》,这三部作品因均包含名为纪子的主角而被称为“纪子三部曲”。小津参与了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的技术革新进程,《东京物语》作为其代表作,以黑白有声形式确立了艺术高峰,频繁登上各类电影榜单。影片讲述一对老年夫妇前往东京探望成家立业的子女,却发现忙碌的儿女无力照料他们,反而是儿媳纪子展现了细致的关怀。当老母亲离世后,故事在老父亲与返乡奔丧的纪子告别的场景中落幕,他含蓄地劝慰纪子不应继续守寡,鼓励她把握人生新的可能。
在《麦秋》中,纪子守寡的根源被细腻地铺陈在日常细节中。当老夫妻暂居纪子家中时,桌上那张未能归来的儿子照片成为关键线索。这种通过物品折射战争创伤的手法在《晚春》与《麦秋》中反复出现:纪子母亲时常追忆战场失踪的次子,而纪子的姑姑则因丈夫的离世与父亲同住,父亲本身亦缺少母亲的陪伴。当纪子从医院归来,提及检查结果"降到15了"时,这一数字与她在战时参与劳动的经历形成隐秘关联,暗示身体状况的恶化与战争的持续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纪子三部曲"中战争的残酷性从未被直接呈现,而是以相框、病历等日常物件作为载体,如同小津安二郎惯用的电影海报与背景音乐,巧妙传达其对好莱坞的致敬。这些埋藏的战争痕迹,构成了战后家庭裂变与重建的叙事核心——当家庭试图在废墟中存续时,"嫁女"这一传统仪式却成为新的分离节点,恰恰印证了战后小津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婚嫁主题。
电影《麦秋》通过战争与家庭的关联,引发了对希望本质的深层思考。当镜头聚焦于纪子出嫁所带来的子女新生可能性时,这种希望却始终与父辈的落寞形成微妙对照。片尾父母凝视麦田中远嫁的队伍,随口问及女儿近况的对话——“纪子,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嗯,虽然我们分开了,但我们还算是好的。”——揭示出战后幸存者复杂的情感状态。他们将与子女共处的执念视为无底的欲望,却在完成传统婚嫁仪式后,陷入更深的空虚。这种矛盾心理不仅存在于父母,亦渗透于子女的自我挣扎中。正如《晚春》里纪子面对父亲催婚时反复表达的恋父情结,战争带来的创伤已悄然改写家庭伦理的边界。小津在战后作品中回归传统元素,如茶道与能剧,表面看来是对战前风格的复归,实则暗含对战争破坏的补偿性重构。这种看似保守的创作转向,实则是以更细腻的艺术手法延续了战时社会观察的视角,使观众在传统形式中仍能感知到战争阴影对家庭结构的持续震荡。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