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83更新:2025-10-12 10:54:40
文 | 十三姐 有人让我看《我的后半生》,第一眼以为这是《我的前半生》的续集,结果发现两者毫无关联。这部剧似乎错失了流量密码的真正内涵,将标题玩成了一种噱头。如今的剧本创作似乎缺乏深度思考,把黄昏恋这个题材搞得过于扭捏。其实,老年人追求情感自由本无可厚非,但剧中女性角色却被过度客体化,她们不仅要扮演物质上的服务者,还要承担“精神共鸣型伴侣”的角色,这种设定令人反感。故事主线围绕一位70岁的老教授展开,他在妻子去世后仅仅哀悼半集,就迅速陷入与年轻女护士长的一见钟情,认识几天便求爱,同居后墙上还挂着亡妻的遗像。这种极端的情节被当作人性光辉来歌颂,实则逻辑混乱。随后,教授又在“个人魅力”的光环下与女科学家展开柏拉图式恋情,结果女科学家癌症复发,恋情未启便告终。最后,他不得不接受一个活泼的阿姨,这位阿姨甚至主动住进他家中,而编剧似乎仍觉得不够,又安排了一个形似亡妻的女人,最终这个“亡妻plus”也因婚外情而失败。整个故事如同一场荒诞的连续剧,缺乏真实的情感共鸣和合理的剧情发展。
但我想强调的并非剧中那些俗套情节,而是您凭什么认为所有女性都应成为老人的附属品?这种观点是否有实际依据?抑或只是编剧对性别角色的刻板想象?电视剧中将每位女性都塑造成老人情感依赖的工具,这种设定不仅缺乏现实基础,更折射出对女性价值的严重误解。当儿媳妇被要求全天候照顾公公的生理需求与情感生活,当亲家母也要为婆家的婚恋大事奔走操劳,这种将女性等同于服务对象的叙事逻辑已然超越了戏剧创作的边界。更令人不安的是,编剧刻意营造出老人永远受追捧的失衡关系——连亲家母的闺蜜都甘愿成为其情感附庸,默默承担照料情敌的责任。这种对老年恋爱情境的过度美化,实则是将女性物化为情感供给者的价值观投射。就连原本抗拒父亲再婚的女儿,最终也展现出令人费解的顺从,这种戏剧性转变恰恰暴露了创作中对女性角色的单维度塑造。
这部剧原本旨在探讨老年人对自由情感的追求,本应是一个温暖的话题,却因100%的女性客体化处理变得令人不适。剧情中,所有女性角色——无论是儿媳、亲家母、跳舞的大妈、合唱团的女粉丝,还是女科学家与路人甲——都被塑造成服务于男性主角的存在,她们的幸福完全取决于是否能满足这位老年男性的情感需求。即便是70岁摇滚老头与40岁摇滚妹子的婚姻,也未能摆脱这种模式:妻子鼓励其他同龄男性积极追求新恋情,仿佛女性的存在只是为了填补男性的生活空白。更讽刺的是,剧中男性角色普遍被定义为家庭的主体支撑者,而女性则沦为被动接受者,甚至在情节发展上被刻意安排成替他人完成情感任务的工具。
当女科学家被赋予讲述牛郎织女与游园惊梦的职责时,她的专业价值被彻底消解;当全职太太在照顾公公、忍受丈夫冷遇的同时还要兼顾闺蜜社交与日常劳作,她的多重身份困境也未被真正关注。这种叙事逻辑暴露了剧作对性别角色的深层误解:所谓老年人性解放的表象下,实则是将女性再次物化为男性情感寄托的载体。女性角色的"客体化"并非新鲜手段,但剧中这种将女性自我价值完全依附于男性认可的创作方式,却令人遗憾地重现了性别不平等的旧有模式。它不仅未能推动女性意识的觉醒,反而为那些渴望在中年时期实现自我突破的女性描绘出一个令人窒息的未来图景——即便步入暮年,也必须持续依赖男性的情感供给。
这种创作惰性源于对中国电视剧产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既试图迎合某些观众对"主流审美"的刻板期待,又回避了性别观念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当剧本将女性解放简化为"寻找新的男性依赖对象"时,实际上在暗示着一种更为隐蔽的规训:女性需要不断寻找依附对象来证明自身价值,这种逻辑与传统婚恋观形成了诡异的闭环。最终呈现的不仅是一部情感题材剧的失败之作,更是对当代性别平等议题的漠视与嘲讽,令人不禁质疑这种创作究竟是在探索人性,还是在重复某种社会既定的性别叙事。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