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狂赚20亿,《哪吒2》让光线又做起了“迪士尼梦”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27更新:2025-10-12 09:55:32

由光线传媒出品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虽缔造了票房纪录,却在财报数据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业绩表现。近日公布的两份财报显示,公司2024年全年实现营收15.86亿元,同比增长2.58%,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仅为2441.48万元,同比骤降37.09%;而2025年第一季度则迎来业绩回暖,营收飙升至29.74亿元(同比 177.87%),净利润更是达到20亿元(同比 380.71%),形成鲜明对比。

光线传媒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哪吒2》在春节档热映期间累计票房达到48.40亿,由此产生的营业收入预估区间为9.50-10.10亿。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也印证了光线传媒的战略转型——从传统的高端内容提供商转向IP的创造者和运营商。尽管业内曾对《哪吒2》带来的最终收益进行猜测,但实际情况显示,即便扣除大量应收账款,该公司单季度净利润依然突破20亿,创下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成绩背后折射出光线传媒在IP开发领域的深耕布局。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影视行业正在经历由内容生产向IP运营的转变,而光线凭借《哪吒》系列的成功,已悄然完成从“内容供应商”到“IP操盘手”的角色升级。相较于“中国迪士尼”的老调重弹,观众更期待《哪吒3》的创新突破,尽管相关进度传闻多为零进展,但“殷夫人复活”等剧情猜想仍引发广泛讨论。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近期重回母校复旦大学举办讲座,其对《哪吒3》开发周期的表态引发关注。他表示该作需历时五年才能量产,原因在于“创作难度远超前作,尤其是在技术呈现和故事深度方面需实现质的飞跃”。这一说法既体现了公司对IP开发质量的重视,也暗示着行业对高质量国产动画的期待已超越单纯商业回报。

由此可见,《哪吒》所带来的业绩提振效果并非普遍存在,难以成为每年每家公司都能复制的常态。若仅以营收数据作为参考,光线传媒在2025年第一季度便实现了2024年全年营收的两倍:当季营收达到29.74亿元,而2024年全年仅为15.86亿元。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春节档的表现,2024年光线传媒最赚钱的影视作品依次为《第二十条》《大理寺少卿游》《扫黑·绝不放弃》《从21世纪安全撤离》和《拂玉鞍》。

今年,《哪吒2》成为光线公司一季度利润激增的核心驱动力。自大年初一上映以来,该片全球总票房已突破157亿人民币,稳居全球影史票房第五位。截至目前,影片的超长长尾效应仍在持续,4月下旬的周末单日票房仍维持在千万量级。财报发布当日,《哪吒2》宣布第三次密钥延期至5月31日,为票房后续增长预留了充足空间。除直观的票房收益外,衍生品业务带来的超额利润同样显著。光线披露,2023年第一季度票房与衍生业务收入及利润均实现大幅跃升。影片在上映前便启动衍生品开发策略,涵盖潮玩、手办、卡牌、出版物等多元品类,通过"票房与衍生品收入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商业价值持续释放与长效盈利"的模式,构建了完整的盈利链条。

海外发行成为另一重要增长点。据猫眼专业版最新数据,《哪吒2》全球票房已突破3200万美元大关。华人影业总裁应旭珺透露,该片正在筹备英文配音版本,计划于2024年内启动第二轮国际发行。这一成绩标志着光线传媒"中国迪士尼"战略的再度升温,其对动画电影的长期布局正在加速成型。在2024年年报中,公司明确披露"第二次历史性转型"战略——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转向IP运营与创造领域。此番转型暗含对标国际巨头的野心,早在2015年,光线便通过整合13家动漫企业组建彩条屋影业,其中便包含可可豆动画。王长田曾表示,彩条屋的定位是"中国动画的孵化器",并提出未来目标:旗下投资企业有望成长为本土的皮克斯或梦工厂,而光线自身则要成为更接近迪士尼的综合型动画集团。

在当时资本活跃的电影市场中,王长田的判断显得尤为合理。2016年全球动画电影票房达242.9亿美元,占当年总票房的21.36%。按此比例推算,中国动画电影若能占据50%的市场份额,理论上可实现45亿元的票房规模。然而,光线影业旗下彩条屋工作室推出的首部作品《大鱼海棠》在2016年上映,票房仅为5.65亿元,显著低于前作《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9.56亿元。之后两年,光线又推出《大护法》与《昨日青空》两部动画电影,票房均未突破十亿大关。随着2018年天价片酬和偷税漏税问题被集中整治,影视行业进入资本寒冬,风险骤然显现。王长田坦言,"电影业务充满不确定性,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更需要低成本、长周期、高容错率的资金支持。但这类资金如今已基本被切断。"

光线影业在转型过程中逐渐成为稳健派代表,持续推出《悲伤逆流成河》《如果声音不记得》等低成本青春题材影片。直至2019年《哪吒1》以50亿票房震撼市场,促使光线从单纯的"内容提供"转向"IP打造"的新阶段。《哪吒2》提前布局衍生品开发后,进一步验证了"IP创造 运营"模式的市场潜力。谈及"中国迪士尼"愿景,光线仍需持续孵化更多优质IP。2020年,王长田确立了每年推出2-3部动画电影的目标,并制定了更系统的产能提升方案:将公司资源向动画电影IP倾斜,不仅推动其他真人电影部门参与动画制作,更计划在彩条屋与光线动画基础上组建全新动画厂牌,预计未来两年动画制作团队规模将突破300人。

为完善IP开发体系,光线同步构建了配套的运营机制:扩大运营团队规模,采用厂牌化运作模式,实现IP资源的高效开发。同时将运营环节前置至IP创作初期阶段,形成全链条开发模式。目前,公司正围绕游戏、卡牌、潮玩、线上线下零售、主题乐园等多元领域展开战略布局,通过自主研发、深度合作及战略投资等方式快速拓展业务版图。

据透露,光线当前动画电影项目储备量已与2015年彩条屋成立时公布的片单规模相当。其中,《三国的星空》《非人哉:限时玩家》计划于年内上映;《去你的岛》《罗刹海市》《大鱼海棠2》等6部作品正在进行制作;《涿鹿》《姜子牙2》《茶啊二中2》《昨日青空2》《大鱼海棠3》等10部项目则处于前期筹备阶段。

在《哪吒2》之后,奇幻爱情题材动画电影《去你的岛》成为光线传媒重点推进的项目,标志着公司在构建全流程动画制作体系方面取得关键突破。据透露,团队已实现从剧本开发、故事板美术到资产、动画及视效等环节的全流程自主把控,核心人才梯队建设完成并扩充至百人规模,储备项目也正有序进入策划与制作宣发的滚动开发阶段。作为"中国迪士尼"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乐园板块同样迎来进展。财报显示,光线传媒参与投资的扬州影视基地PPP项目一期已正式投入运营,该基地总面积达2550亩,首期工程投资约36.8亿元,旨在吸引优质企业集聚,助力江苏由"影视大省"向"影视强省"转型升级。相较《哪吒3》的开发计划,此前关于该系列电影的讨论并未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反而是财报披露后,光线传媒股价出现大幅回调,4月22日跌幅达9.23%至20.46元,次日进一步下探至19.8元,较两个月前41.68元的高点已接近腰斩。随着《哪吒2》上映近三月,资本市场对光线传媒的利好预期基本释放完毕,目前若无法及时公布《哪吒3》的实质性进展,公司或将难以获得长期投资信心。王长田在复旦大学演讲中表示,《哪吒3》仍需5年时间研发,"因为制作难度远超前作,需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更大突破"。亮眼财报后的市场冷遇,实质上是对光线传媒业务重心回归电影行业后的价值重新评估。

春节档热度消退后,电影市场持续低迷,"一部电影吃一年"的现象逐渐显现。情人节档与清明档票房分别仅为7.39亿和3.78亿,较去年同期的11.45亿及8.42亿出现明显下滑。进入4月后,单日票房多数时段徘徊在1500万左右,市场供需失衡导致观众观影意愿持续减弱。这种疲态也延续至五一档期,行业普遍对即将到来的五一档持悲观预期。据最新数据,截至发稿时距离五一档不足7天,所有影片总预售票房刚突破千万大关。中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在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产业论坛上坦言:"当前电影行业缺乏可复制的成功范本,新的发展路径更是少之又少。在不确定性远超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创作者们失去了价值参照系,难以突破现有困境。"值得关注的是,《哪吒2》以超150亿票房成为行业罕见的亮点,其由138家动画公司联合打造的模式虽具颠覆性,但类似《流浪地球》的科幻片成功案例仍属凤毛麟角,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创作方式对行业而言意味着难以复制的高门槛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其他影视企业的经营状况更直观地揭示了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博纳影业2024年预计净利润亏损6.37亿至8.81亿元,其春节档影片《蛟龙行动》票房表现垫底,董事长于冬多次呼吁拯救但未能扭转局面,影片对外宣传口径也从"绝不撤档"逐步调整为"制作特别版择日再与观众见面"。北京文化出品的《封神2》春节档票房远不及前作,公司年报已连续五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中影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下滑,主营业务仅服务收入实现同比增长,主投影片《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票房6.84亿,与《蛟龙行动》形成"难兄难弟"之势。华谊兄弟仍处于"卖身求存"状态,一季度通过出售英雄互娱股份交易预计获得约9100万元利润实现扭亏。光线传媒对市场形势同样不乐观,财报指出头部影片供给不足、节假日与非节假日票房差距未改善等六大问题。其动画业务仅有"哪吒"IP取得成功,2020年推出的《姜子牙》虽票房突破10亿却引发观众误解,口碑呈现两极分化。田晓鹏继《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后打造的《深海》历经多年打磨,投资规模庞大,但2023年春节档仅取得9.19亿票房。去年光线动画旗下另一作品《小倩》更是遭遇滑铁卢,五一档期撤档后转至年末冷门档期上映,总票房仅有1284.4万元。

在《哪吒3》即将上映之际,光线公司如何持续维持其"中国迪士尼"的愿景,或许现实尚未完全兑现这一想象。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