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谈《以美之名》:美是一种生命力,乔杨和周静雯其实互为镜像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47更新:2025-10-12 09:42:51

电视剧《以美之名》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办,该剧以多平台热播榜第一、微博评分达9.1的成绩引发关注。作为国内首部深入探讨整形修复与医疗美容行业的都市职业剧,作品通过姚晨与贾静雯饰演的两位整形医生成长轨迹,串联起40余个真实案例,既呈现医美领域的专业精神,也揭示行业社会责任,更引发对美的多元内涵与价值标准的深层思考。剧中创新性题材成功填补市场空白,姚晨在采访中谈及角色塑造时表示,医美行业的快速发展映射出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对爱的渴望。她强调演员应透过表象传递人物精神内核,而非简单模仿外形。在与导演李少飞的交流中,当被问及对"美"的理解时,李少飞简洁而深刻的回答"美就是爱"令姚晨深受触动。她认为,追求美的本质是对爱的追寻,这种认知使"美"成为具有哲学意味的命题,体现为持续自我突破的生命力。值得关注的是,剧集突破传统叙事框架,既不回避女性在医美领域潜藏的欲望与野心,也拒绝塑造完美模板,而是以更真实细腻的笔触刻画当代女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姚晨表示,乔杨与周静雯虽然表面针锋相对,实则彼此映照,她们的关系超越了普通对手或合作伙伴的范畴,展现出真正具备职业信念感的医生形象。这两位角色的塑造重新诠释了国产剧中成熟女性之间的情谊,令姚晨难以割舍这两位角色。

历时七年精心创作的电视剧《以美之名》由专业团队深入成都、北京等地医美机构开展实地走访,成功突破传统医疗剧单纯聚焦疾病治疗的叙事模式。作为国内首部采用4K超高清技术拍摄的剧集,该作品在播出期间收获了可观的收视数据、艺术价值与社会好评。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龙笑指出,医疗美容属于医学范畴,《以美之名》最具突破性的是其对"美"这一概念的哲学性探讨,将容貌焦虑的表层描绘升华为对生命尊严的深层思考。该剧总监制俞白眉透露,创作团队以女性视角为核心组建,通过深度社会调研选定"科技赋能医疗美容"的创新题材。编剧秦梦茜在采风过程中接触多位风格迥异的医疗美容专家,不仅拓展了创作维度,更深化了对行业本质的认知,认为电视剧应承担起普及医美专业属性的社会责任。

当看到弹幕中“姐你是不是上过班?”的互动时,本剧特别主演代乐乐倍感欣慰。她并未将整形医院运营总监李起简单定位为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角色,而是通过角色视角进行深度诠释,以李起的视角重新审视剧情发展。在造型设计上,代乐乐特别为李起打造了常年佩戴耳机的形象,这一细节源于她对职业特性的深入观察——许多高层营销人员因工作需要,常需通过耳机随时处理业务。她认为剧中每个配角都蕴含着完整的人物弧光,这些鲜活的角色塑造共同构成了剧作的多维魅力。

优酷总制片人张元欢指出,医美领域的探索不仅关乎外貌的重塑,更承载着对生命尊严的深刻诠释。对于总制片人张颖而言,《以美之名》的创作过程呈现三大突破性成就:其一,业界与观众对剧中医疗专业性的高度认可;其二,制作团队在价值观引导上的严谨把控;其三,作为首部聚焦整形医美题材的剧作,得益于多方支持实现了行业表达的创新性突破。在美学思辨层面,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该剧成功突破传统医疗剧框架,通过解构医美行业隐秘角落,重塑社会正向认知,同时以审美教育为视角探讨美的本质,传递'美即自我和解'的深层价值观。此番创作将医疗剧的叙事重心从单纯关注医生职业精神与医患矛盾,提升至美学教育与社会观念的双重维度,开创了行业题材的新表达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戏文系系主任、教授李胜利指出,《以美之名》通过"专业深度与人性深度"的双重叙事策略,成功突破医疗剧创作瓶颈,开创国内医美题材剧作先河。剧中"整形先整心"的核心理念,促使观众重新审视外在审美与内在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则认为,该剧精准把握"容貌焦虑"的社会现象,以医美行业为切入点,展现了当代社会审美观念的演变轨迹。其塑造的女性角色具有鲜明的生活质感,深刻反映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心理需求。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指出,《以美之名》凭借创新精神与人文关怀,为医疗题材剧集树立了全新标杆,并在该领域实现了突破性创新。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