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责编看行业: 长视频之殇,漫长周期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40更新:2025-10-12 08:35:58

影视项目开发前端的文学责编和策划岗位最先遭遇了平台政策调整的冲击。长视频平台通常需要两至三年的制作周期,但市场风向瞬息万变,使得平台决策难以及时跟进。这种长周期属性成为诸多问题的根源,直接导致大量前期开发资源被浪费。"从事文学责编工作十多年,他坦言自己已历经多次自我更新。"一位名为富豹的责编向骨朵表示。从IP改编热潮到现实主义题材受宠,再到当前长剧向短剧的转变,每一次行业变革都对文学责编与策划的反应速度提出严苛考验。长视频平台项目周期长、风向易变的特点,让原本需要两年时间孵化的软科幻剧集面临困境。自2023年起,某影视公司文学策划阿曼达一直在推进该项目,原计划今年启动拍摄,却不得不重新调整剧本结构。"如果这次上会被驳回,我这两年就白干了。"为适应12集的体量要求,阿曼达删除了大量关于外星文明世界观的铺垫内容。"现在有外星人、外星文明这个事,全靠台词和画面交代。"比如故事开篇直接以主角在飞船内念3分钟台词的方式快速铺垫背景,而原著中关于人类与AI伦理冲突及社会议题的深度探讨则被彻底删减,取而代之的是主角的动作戏和情感线。"观众看到第三集就会发现,所谓科幻剧不过是披着太空皮的职场爽剧。"此类"伤筋动骨"的改编并非个例,阿曼达的同事正在制作的30集都市家庭剧同样面临压缩至12集的调整压力。

当前影视创作正面临结构性变革,部分作品在改编过程中出现了内容失焦现象。以代际矛盾为例,原本需要层层递进的情感刻画被简化为程式化的争吵场景,如同将复杂的心理博弈压缩成单一的'吵架大赛'。具体表现为:女主母亲患病的剧情伏笔往往在铺垫未完时强行推进手术室场景,同事与子女的职场冲突也需同步爆发。多位行业从业者指出,这种碎片化叙事方式削弱了长剧原有的逻辑闭环优势,使得人物动机更多依赖台词直白表达,缺乏细腻的情感铺陈。

据业内人士透露,视频平台推动短剧集的三大动因显而易见——应对微短剧市场冲击、压缩制作成本以及提升用户完播率。2024年数据显示,微短剧分账金额同比激增180%,这一数字直接刺激了平台的扩张野心。然而,当平台试图用轻量化内容抵御碎片化趋势时,却陷入新的矛盾漩涡。过度追求强情节导致叙事节奏失衡,既破坏了长剧应有的艺术完整性,也违背了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

美剧《权力的游戏》首季以10集的篇幅构建起庞大而复杂的世界观,其中3集用于铺陈背景设定,2集聚焦人物关系发展,这种叙事节奏在12集的限制下难以实现。阿曼达指出,悬疑、历史、科幻等强世界观类型必须拥有充足的体量来搭建逻辑自洽的故事宇宙,若强行压缩集数则会导致叙事失衡,出现"剧情贫血"现象。富豹与阿曼达共同强调,短剧集不应是简单的"内容瘦身运动",而应成为"叙事进化革命"。以《隐秘的角落》为例,其12集体量的成功源于对悬疑类型的深度解构与节奏创新,而非单纯减少集数。

当平台以"集数卡尺"衡量内容价值时,存在两种倾向:其一,长视频平台的制作周期特性导致题材选择严重滞后,例如某题材走红后,平台往往在两三年内集中开发同类作品,形成市场淤积。某影视公司文学策划总监汪满(化名)透露,今年审阅的200多个项目中,70%以上为宅斗剧,这种跟风现象令人诟病。其二,创作者需要面对因平台决策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如富豹提及的某项目被全盘否定后,景棚在未使用一天的情况下被拆除,反映出制作周期与市场判断错位带来的损失。

题材扎堆的行业现状已形成恶性循环,2020年"迷雾剧场"爆红后三年内各平台推出超80部悬疑短剧;2021年《山海情》引发热潮,某平台短时间内立项12部"乡村振兴 家庭伦理"剧,其中3部的冲突模式甚至完全雷同;2022年《人世间》走红后,"头部演员 年代滤镜"迅速成为现实主义题材的标配。尽管题材集中本身并非绝对禁忌,但当悬疑剧的创作已陷入密室杀人、凶手反转、社会议题等固定模式,以及"雨夜 废弃工厂 心理侧写师 童年创伤"的情节模板时,创新空间已被严重压缩。

由于长周期项目所积累的高额沉没成本,即便某些模板已遭观众反感,平台仍难以在项目上线前迅速调整方向。这种被动局面最终导致其被市场淘汰,形成资源浪费与创新动能减弱的恶性循环。汪满在采访中坦言,接触平台数年间已察觉其所谓的"伪创新"现象:表面上鼓励创作者探索新题材与创意,实则在审核阶段趋于保守,常以"受众定位模糊"或"市场风险过高"等理由,拒绝带有突破性元素的创新项目。这种矛盾的运作模式迫使创作者陷入两难——既要迎合平台的保守标准,又需突破常规以求创新。

平台对项目的评估机制也存在明显偏颇,过度依赖数据指标与历史经验。他们热衷于剖析爆款作品的共性要素,并要求新项目机械复制此类模式,美其名曰"借鉴"实则陷入同质化竞争。这种以数据为导向的评估逻辑,往往忽视了作品本身的叙事独特性,导致创新沦为表面功夫。具体而言,当热门题材被反复开发时,小众创意则面临无人问津的困境。阿曼达透露,其公司两年前曾尝试孵化"AI养老"题材剧本,但遭遇所有平台的集体拒绝。拒绝理由集中指向三大问题:科幻题材受众基础薄弱、缺乏现成IP资源、以及高昂的特效制作成本。

近期,Netflix的《黑镜》持续引发广泛关注,阿曼达团队指出,科幻题材凭借对社会议题的深刻呈现具备成为现象级作品的潜力。然而当前平台在内容开发上仍局限于"赛博朋克风格搭配动作场景"的浅层创作。与此同时,历史题材作品也难逃流量导向的桎梏,去年有影视公司历经三年筹备的历史剧被平台直接否决,原因在于平台运营数据显示,其20-35岁年轻用户基数远超40-55岁中年观众群体。一位制片人透露,团队曾考证137件文物、构建8条复杂的权力博弈线,但平台在审核时仍要求强化情感戏份,仅仅因为剧中女性角色数量不足且缺乏明确的爱情叙事。

在IP开发领域,短剧展现出显著优势。相较于长剧需要耗费数月进行剧本调整,短剧可依托制作周期短、流程更简洁的特点,迅速将热门小说转化为影视作品。甚至能直接按原著文本进行拍摄,省去大量改编环节。然而这种快速转化模式也暴露出行业深层次矛盾,当下的IP热潮不仅考验改编周期,更涉及内容质量与资本逻辑的冲突。文学责编梅轲(化名)及其团队在2018至2022年间奔波50多个城市,接触400多位网络作家,版权谈判产生的差旅费用高达700多万元。但这些高昂投入往往难以获得相应回报,当时整个影视行业陷入对IP的过度迷信,某平台决策层坚信"热门IP=流量密码",要求文学责编每月至少签约一个百万级收藏量的网文IP,将执行层推入内容淘金与资本泡沫的双重困境。

最令人咋舌的案例发生在2020年,汪满被指派前往日本采购一部7万字的悬疑小说版权,仅仅因为这是老板极为推崇的作家新作。凭借多年从业经验,她深知此类作品若强行改编成影视作品,很可能因文化差异导致水土不服。但作为执行者,她仍不得不按照老板意愿完成任务,最终以400万元的高价购入版权。五年光阴转瞬即逝,谈及该项目进展,汪满坦言:"至今仍未完成剧本创作,这个IP大概率会成为我们手中的'无用资产'。"这种情况在影视行业并非孤例,资深从业者指出,许多版权交易实则是为决策者的个人偏好买单,而非基于市场规律的理性判断。例如在现实主义题材热潮期间,汪满的老板总能敏锐捕捉到市场风向,于是团队不得不集中资源评估特定类型作品,这种跟风式开发模式往往导致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即便如今IP热潮已明显退潮,但遗留的"烂摊子"仍在持续发酵。数据显示,2015至2025年间签约的IP中,仅有不到20%实现播出,其中成为现象级爆款的更是不足15%。大量项目陷入"版权囤积"困境,甚至出现"以前是追着作者谈签约,现在是追着作者谈解约"的逆转局面。为应对漫长的开发周期,梅轲团队曾采用"3 3自动续约"模式签约数十部作品,但随着三年期限的到来,不少IP仍停滞不前,最终只能通过协商终止合约。

梅轲坦言,当初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资金周转难题,却未曾料到如今反而成为亏损的诱因。更令他感到棘手的是,这几年团队将主要精力投入于小说IP影视化开发,部分项目已推进至剧本阶段,却因版权归属问题遭遇瓶颈。他指出,'8-12集一刀切'和'10分钟预览集'这类制作方式与IP热潮、题材热潮本质相似——上级常做临时决策,基层则疲于奔命,最终虽有少数项目能落地,但整体亏损面远大于盈利。漫长的制作周期与频繁的决策变动,使得长剧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持续掉队。相比之下,短剧凭借制作周期短、体量小的优势,能及时捕捉热点趋势,既享受题材红利,又可根据观众反馈灵活调整内容方向。这种发展差异导致长视频平台在与短视频平台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正如富豹所感叹的,'我常常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推进接下来的工作',他们不仅面临创作方向的困惑,更陷入对行业前景的迷茫。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