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上半年:当爆款不再全民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更新:2025-10-12 02:21:48

《以法之名》作为国剧市场的收官之作,凭借亮眼成绩为上半年影视行业画上了圆满的阶段性句号。这部现象级作品的爆红不仅彰显了平台内容运营的硬核实力,更折射出整个剧集市场的发展态势与转型方向。随着各大视频平台逐步引入热度值体系,爆款标准正被重新定义,毒眸梳理的上半年十大平台爆款剧集显示,这些作品普遍延续了平台擅长的题材路线,展现出明显的市场规律性。然而这种模式化的成功背后,也暗含着内容同质化的隐忧,所谓"稳定性"在带来流量红利的同时,正逐渐演变为难以突破的创作瓶颈。

2024年上半年剧集市场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口碑表现与商业价值均出现明显回调。在观众评分维度,高分剧数量较往届大幅缩减,豆瓣最高分仅为8.3分,创下近五年新低;商业层面虽保持全广商务稳定,但尚未突破历史峰值。值得关注的是,单日正片播放量突破亿级的作品仅有一部,剧集类型呈现高度集中化特征。这种变化趋势揭示了一个本质问题——曾经的全民爆款现象正面临结构性调整。

然而,观众的参与热情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在其他领域得以释放。谷子经济、线下演出等产业正通过创新玩法和社群运营,重构全民参与的热潮。这一现象表明,优质内容的传播渠道正在多元化,观众对高质量作品的追求依然强烈,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转变。

相较于去年剧集市场主要面临的短剧挤压带来的单一性竞争,今年的竞争格局呈现出更复杂的多元态势。从品牌商务合作的收缩到开机项目的精简,行业上下游都在经历深刻的调整。这些变化不仅挑战着传统爆款的定义,更迫使市场重新思考内容创作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关系。

从豆瓣评分体系来看,8分以上被视为精品剧的标准作品数量持续走低。2024年上半年仅4部剧集达到这一阈值,而2023年则有25部。更值得关注的是,8分剧的产量从2020年的15部、2021年的11部、2022年的17部,到2024年已锐减至8部。即便以7分作为基本合格线,2024年31部作品也较2023年的34部、2022年的41部呈现持续下滑。尽管整体供给规模缩减符合行业提质减量的发展趋势,但内容质量的提升仍面临挑战,市场尚未形成稳定的优质内容生产机制。

2025年上半年,豆瓣平台涌现出多部获得8分以上评价的优秀剧集(数据来源:豆瓣)。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评分人数的持续增长,高分剧的口碑含金量正在被稀释。以9.4分的《漫长的季节》为例,其获得110.6万用户的评分,而9.3分的《觉醒年代》则拥有53.7万评分记录。这两部现象级作品完美诠释了优质内容与观众认可度的正向关联,即便评论数量庞大,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口碑评价。

相较之下,当前豆瓣评分最高的《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仅有10万评分数据,而评分人数最多的《藏海传》虽然达到48.6万,但评分仅为7.1分。这种口碑与热度的明显错位,反映出当前剧集市场存在评价体系与受众规模的割裂现象。从播放量维度观察,优质内容的传播力同样遭遇挑战。根据灯塔数据,今年《藏海传》的集均播放量为6333.4万,而2024年的《墨雨云间》曾创下8060.3万的记录;在当日正片播放峰值方面,《折腰》达到5819.4万,相较《庆余年第二季》1.55亿的播放量,存在近3倍的差距。

尽管单一数据指标难以全面衡量剧集的综合价值,但核心数据的持续下滑已对文化影响力和衍生开发等维度产生实质性冲击。这种趋势提示我们,剧集评价体系需要更科学的维度构建,同时观众的审美偏好与市场热度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深入探讨。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爆款剧集的传播力呈现下降趋势,这种现象与网络舆情的发酵存在密切关联。以《漂白》为例,该剧在开播初期便创下迷雾剧场开播五日最高播放记录,第六日更突破单日播放量万次大关,但随着营销策略调整及涉嫌抄袭争议的出现,观众负面情绪迅速累积,导致口碑出现断崖式下滑,最终评分跌至5.3分。同样遭遇舆情冲击的《长安的荔枝》,因"那尔那茜事件"持续发酵,观众满意度显著降低,最终仅获得6.8分的网络评价。此类现象表明,当内容质量无法持续支撑时,舆论环境将成为影视作品面临的重要挑战,迫使制作方在运营管理和创作方向上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从题材分布来看,古装剧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数据显示,2024年22部爆款剧中有13部为古装题材,较2023年的11部和2022年的8部呈现增长态势。这一格局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古装剧在制作层面的优势:既可通过历史架空规避现实敏感议题,又能依托成熟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实现高效制作。具体而言,仙侠类古装剧具备充分的创作自由度,而整体类型则形成了完善的美术设计、特效制作等配套产业链,从而保障了稳定的投入产出比。

值得关注的是,流量导向仍在深刻影响古装剧的创作模式。古装造型作为视觉呈现的重要载体,往往成为流量明星展现颜值的绝佳舞台,加之网文平台庞大的IP资源储备,"顶流明星 热门IP"的创作路径仍被频繁沿用。然而,类型剧的局限性正在形成创作者的思维定式,这种惯性不仅制约了艺术表达的多样性,也加剧了观众审美疲劳的累积。当行业过度依赖古装题材时,所谓的"内卷式创新"实则在既定框架内进行同质化竞争,这种短视策略反而可能侵蚀内容创作的可持续性。今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印证了这一趋势,仅有奇幻题材《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在口碑层面保持稳定,反映出观众对类型多元化的迫切期待。而现偶剧作为新兴势力,其发展困境同样值得警惕——过度依赖陈旧的流量逻辑已显疲态,曾经的红利正在消退,这种转型期的阵痛亟待行业深度反思。

《难哄》剧照(图源:豆瓣)当前剧集市场过度依赖单一类型虽能在短期内实现收益,但资源虹吸效应与创新动力板结现象正对内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根本性威胁。从类型赛道观察,喜剧、传记、历史、奇幻等细分领域仍蕴藏着广阔的创作空间。作为行业创新的重要载体,腰部剧集本应承担实验性内容的开发职能,然而现实中的腰部剧却未能实现突破性革新,反而加剧了制作成本的负担。

以云合评级A 及以下的剧集为例,《吃饭跑步和恋爱》《怎敌她千娇百媚》《开画!少女漫》等作品均呈现出裸播开局的特征,广告植入量极少,可见其商业转化能力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行业亟需在支持腰部内容创新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制作效率。腾讯视频在年度发布会上宣布的策略调整,正是这一行业趋势的缩影——通过削减B级剧及低效A级剧集,重点扶持头部精品内容,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创作矩阵。

头部爆款剧集在推动行业进步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通过市场验证为整个行业提供试错空间。《隐秘的角落》的突破性成功直接打通了悬疑短剧赛道,而《人世间》则为年代剧注入了全新生命力。这种头部效应不仅带动了市场热度,更通过观众群体的扩大和品牌资源的汇聚,为行业生态注入持续发展动能。

爆款类型往往难以界定统一标准,观众的审美偏好持续演变,但对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始终是引发情感共鸣的关键所在。2025年《无尽的尽头》《以法之名》等剧集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其底层逻辑正源于对时代洪流与个体生存的真实刻画。无论类型如何更迭,唯有深度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人性本质的创作,才能赋予剧集持久的生命力。

《狂飙》曾以67.9%的市占率刷新行业纪录,带动整个市场热度攀升,但这种现象级剧集的狂欢已逐渐消退。在两年时间里,文娱产品竞争愈发激烈,持续攀升的成本压力更让剧集制作陷入困境。爱奇艺CEO龚宇在2025电视剧导演大会上坦言,尽管视频平台整体实现盈利,但盈利状况并不乐观——100部电视剧中仅有30%-40%实现盈亏平衡,超过50%处于亏损状态。

行业面临的深层矛盾集中体现在三重错位:创作者与受众的价值认知错位、剧集产品与其他内容形式的竞争格局错位、以及内容表达与营销策略的适配度错位。这些错位因素的叠加,正在加剧平台方与制作方的集体焦虑。在生存压力驱动下,行业迫切寻求成本优化路径,由此催生了源自电影行业的云包场模式,在剧集领域以创新形态重新浮现。

云包场作为一种由粉丝、主创或品牌方自发购买观影权益的方式,原本旨在通过赠送达到观看时长的观众会员资格,以维持剧集热度。然而,这一机制逐渐演变为行业维持热度的工具。据豆瓣小组“收视率研究中心”统计,截至6月22日,云包场榜单中涌现出大量热门作品,包括《藏海传》《折腰》《大奉打更人》《临江仙》等。其中,《藏海传》以1307.1万元的云包场投入成为首部突破千万级的剧集,主要由粉丝群体贡献;而《长安的荔枝》则以739.3万元紧随其后,主创团队的投入占比显著。这种现象或源于片方的补偿心理,亦或是粉丝对数据攻坚的又一次尝试,但日益攀升的云包场成本正在悄然重塑行业生产逻辑。对制作方而言,云包场费用在制作成本中的占比持续上升,促使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具备强大粉丝基础的演员,这一趋势再次强化了流量至上的市场逻辑。对于观众而言,原本逐步建立的内容付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被削弱,平台有限的会员收入将进一步受到冲击。更值得警惕的是,云包场正逐步侵蚀爆款作品的公信力,一个行业准则的标杆逐渐失去其价值内核,虚假的热度难以推动市场实质性复苏。

截至6月22日的剧集云包场数据统计显示(图源:豆瓣收视率统计小组@徐伦),爆款作品的意义远不止于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影视行业发展轨迹的重要见证。在行业面临外部挑战的背景下,从业者更应聚焦于长剧内容的核心价值,而非陷入焦虑导致策略失序。通过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配合优质内容的持续创新与制作工艺的精雕细琢,既能有效缓解行业焦虑,也将使得爆款的偶然现象转化为可持续的行业常态。唯有回归长剧本质,才能打造出既符合观众期待,又能引领市场方向的"必备型爆款"。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