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血”浇灌,“智商”下线:短剧越降智越上头?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7更新:2025-10-11 22:49:18

7月21日,相关部门宣布暂停部分抗日题材微短剧的播出,指出此类作品存在人物塑造刻板化、剧情片面追求戏剧冲突等问题,导致观众产生“神剧”观感,进而削弱了对抗战历史的严肃性与真实感。此类创作在迎合低俗趣味的同时,实质上是对历史的消解,其本质在于内容深度的缺失,呈现出低智倾向。

近期引发争议的短剧桥段屡见不鲜,如人民日报曾点名批评的“一胎生99子”设定;又如“百亿霸总放弃商业帝国,全身心追爱女主”的俗套剧情;再比如动辄用特种兵体能对比小混混、科学家破解难题却像在玩过家家的荒诞场景。这些看似刻意制造冲突的剧情设计,让观众陷入既无奈又沉迷的矛盾状态——明知内容低质却欲罢不能,这正是短剧市场的独特现象。当“短平快”成为内容行业的新宠,其快速迭代的模式却正透支着观众的思考力,形成某种隐性的“智商危机”。撰文|韩夏白 编辑|知恩

此类"雷人台词"堪称短剧行业"审丑经济"与"无底线猎奇"的典型代表,其本质通过制造生理不适感与荒诞萌感的反差来达成病毒式传播效果。这种刻意将令人反感的元素与滑稽感嫁接的表达方式,实则是短剧为吸引眼球而采取的极端手段。当观众在震惊之余仍感到莫名的好笑,便完成了"一边骂'什么鬼!'一边继续看下去"的传播闭环。第二集更将这种套路推向极致,出现了"过生日需向女儿发射八十颗原子弹"的荒诞桥段,堪称"文化匮乏却强行装腔作势"的典范案例,既暴露了创作理念的扭曲,也揭示了短剧行业为流量不顾底线的现状。

剖析其荒诞之处:首当其冲的是对物理常识的严重误用,若稍有初中科学知识,便知单枚核弹已足以摧毁整座城市,八十枚更是足以让一个国家化为焦土。将人类灭绝作为甜宠剧情的背景板,这种思维匮乏已近乎荒谬。所谓想象力,实则是对基本常识的无视。更令人震惊的是,当"毁灭世界"沦为甜宠套路的标配,编剧的智商与良知恐怕早已被核爆的余波席卷一空。然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继续往下看,你将遭遇更令人窒息的台词暴击:"哥哥你真好看"、"噢,是吗,有多好看?好看到我爸见了都要下奶"。这种将人体构造随意扭曲的表达,不仅显示出创作者的专业素养缺失,更暴露了对观众智商的极度蔑视。

此类内容之所以能获得传播,究其根源在于多重因素交织。流量追逐者热衷于"原子弹"式关键词组合,平台算法对极端化、猎奇性内容的偏好催生了畸形创作生态;审丑文化泛滥下,观众在质疑中完成二次传播,制作方借"黑红"营销策略将低俗包装成流量密码;部分创作者将性暗示视为喜剧素材,用下流内容替代真实情感表达;更有甚者利用审查机制的滞后性,以亲情为幌子植入猥亵元素,将监管漏洞视为内容突破的后门。当观众在生理不适中仍选择点赞,恰恰印证了这种低质内容的受众基础。另有一部《天降萌宝老祖孝子贤孙都跪下》则展现出不同的套路,虽减少直白粗俗,却通过"乡下人/乡巴佬"的贬义标签构建刻板印象,前10集台词中"乡"字出现频次高达17次,从"这人脏死了,哪里来的乡下人"的开场白即可窥见其刻意制造的地域歧视叙事。

当前部分影视作品中对农村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现象,已超越简单的低智化表达。通过频繁使用"乡下人"、"乡巴佬"等贬义词汇塑造角色的短剧,暴露出编剧在创作态度上的懈怠与偏见。这些作品有意激化城乡对立,将争议作为获取流量的工具,利用算法对极端内容进行推送。当负面评论与争议声浪成为变现手段,创作者反而在利益驱动下纵容社会对立,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社会认知的扭曲与对弱势群体的伤害。

部分短剧因难以构思深层次矛盾,转而采用‘城乡对立’作为廉价叙事工具,这种创作手法暴露了编剧的水准与责任感的缺失。下图展示了短剧《好望角》前10集‘含乡量’的统计情况:

再次审视一部爽剧中暴露的法律认知误区:"三审维持原判"、"江城最高人民法院"等设定,堪称荒诞不经。剧中出现的"三审维持原判"等台词,不仅违背基本法律常识,更引发法律从业者强烈不满。编剧若对"二审终审制"缺乏理解,是否该先进行基础法律培训?将最高人民法院误设为地方法院级别,这种设定是否该让观众质疑其法律素养?甚至建议通过"联合国驻村办事处"进行上诉的桥段,更是将法律体系的严肃性彻底瓦解。

医疗剧中的台词虽显低级,最多令人啼笑皆非或气愤不已,但司法体系作为社会最后的防线,其专业性却不应被随意戏谑。编剧若连'二审终审'的基本法律程序都缺乏认知,仿佛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清代官场;这种敷衍粗制的创作态度,实则是对法治精神的亵渎。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作品刻意渲染'总裁操控最高法院'的荒谬情节,将'钞能力万能'的扭曲价值观灌输给观众,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别学法了,不如攒钱认干爹'的错误导向。而诸如《重生后,我选择不再原谅》这般充满暴力美学的无脑剧情,更是将法律程序简化为个人复仇工具,彻底背离了影视作品应有的社会价值引导功能。

单看这一幕消防员竟用电钻直接对准钢筋开锯的场景,火花四溅却连防护面罩都未佩戴的处理方式就已令人啼笑皆非。更令人困惑的是,上一集刚被切割的钢筋在下一集便神奇地恢复原状,女主角依旧活力满满地继续与反派斗智斗勇。这种前后矛盾的剧情走向,仿佛在用荒诞的桥段挑战观众的逻辑底线,将戏剧张力推向极致的同时也暴露了创作上的漏洞。

喜欢降智短剧的观众群体呈现出鲜明的现实画像:无论是被生活压榨的“牛马”族——包括流水线工人、外卖员、加班社畜、年轻白领与全职妈妈,还是被算法操控的“奶头乐”俘虏——大中学生、小镇青年与银发族,抑或有情感代偿需求的下沉市场群体——县城个体户、留守妇女与低学历者,都在特定情境下成为这类剧集的忠实受众。他们渴望通过无脑爽剧获得精神麻痹,将现实中的困境转化为虚拟世界的权力幻觉,如“赘婿变战神打脸丈母娘”的情节便成为廉价情绪补偿的载体。当观众自嘲“这剧智障吧”时,手指却仍不由自主地滑向下一集,这种矛盾行为揭示了短剧作为“塑料快乐”的本质:以直接的情绪输出(爽、虐、甜)替代深度思考,如同糖精注射般迅速刺激感官。

在短剧市场的发展轨迹中,“精神方便面”式的快餐文化正在形成鲜明分层:从地摊剧(门口处理菜)的粗制滥造——烂叶喷甲醛装新鲜,专为图便宜的大妈量身打造;到快餐剧(中央净菜区)的标准配置——土豆切好配酱料,满足社畜下班后的即时娱乐需求;再到精品剧(有机精品柜)的高价值定位——标榜“无公害”却价格翻倍,如同胖东来般吸引愿意为精神健康买单的观众。这种分化趋势表明:当越来越多人沉迷“原子弹宠女儿”的感官刺激时,降智短剧仍将占据一席之地,但随着市场需求的演变,观众终将觉醒并呼唤更具思想深度的“有脑子的剧”,这才是推动精品层崛起的关键转折点。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