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狂奔”走向“价值深耕”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30更新:2025-10-11 18:03:08

请提供需要改写的文章内容,以便我为您进行高质量的改写。

2025年9月22日至24日,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黄河流域的郑州召开。此次大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河南省委宣传部指导,郑州市政府等多方联合主办,吸引了全国动画创作与短剧制作领域的专家、创作者及平台代表共襄盛举。会上正式启用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倡导的“优秀动画微短剧扶持计划”,标志着中国微短剧产业正式迈入“价值深耕”新阶段。

作为“竖店”之城的代表,郑州正成为微短剧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据主办方披露,2025年前八个月,郑州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38.5亿元,同比增长35.7%。目前全市已形成超过800家微短剧企业、近4万名从业人员的产业规模,日均接待剧组数量达80余个。这座城市通过改造闲置建筑与盘活工业厂房,已构建起覆盖剧本创作、制作拍摄到发行推广的全产业链条,正在打造中国微短剧创作中心。

政策与基建的双向发力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郑州市市长庄建球在推介中透露,今年将在已有微短剧扶持政策基础上新增1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推进5个市级微短剧产业园建设,并对15个重点拍摄基地进行提档升级。其中,金水区大志影视基地和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尤为突出,后者已接待650部短剧拍摄,单日剧组接待量最高达12组。郑州的拍摄成本相较一线城市降低30%-40%,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3-6个月,吸引了七猫文化、华策影视等头部企业落户。

在内容升级方向上,郑州已形成鲜明特色。郑州市文旅局发起的“文脉千年·剧说郑州”剧本征集活动,从全国近百部投稿中甄选出《穿越后,我为商都守文物》等8部精品剧本。这些作品深度挖掘轩辕文化、黄河文化等中原元素,借助微短剧形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叙事的有机融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张德祥指出,这些作品正在重塑中原文艺创作格局。

平台方也在积极寻求转型突破。红果短剧将“果燃计划”调整为纯分成模式,对优质项目提供最高30%的宣发资金支持。其第二期片单包含《济公》《金枝玉孽》等经典IP改编作品,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游本昌等老一辈艺术家也加入到微短剧创作中,通过数字人技术实现经典角色的青春化演绎。

在创作实践层面,《一品布衣》主创团队展现了精品化探索的成果。该剧已实现220万人次预约第二季,计划采用季播模式拍摄四季。第二季将增加战争场面,深化家国情怀主题。项目负责人余帅强调,微短剧与长剧在叙事逻辑上存在本质差异,更应注重人物性格的立体塑造。

郑州的微短剧产业正在向文化出海拓展新维度。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已有100余部作品在海外市场发行,累计下载量近5500万次。柠萌影视旗下好有本领CEO郑安迪指出,传统发行渠道正在被打破,中国内容通过译制和本土化改编具备全球市场竞争力。《一品布衣》在东南亚市场的成功表现,印证了中原故事的国际传播潜力。

大会期间,“微短剧 文旅”“微短剧 非遗”等创新案例引发关注。《穿越德化街》等作品通过二砂文创园、德化街等取景地,带动了夜间消费增长。金水区凤凰城基地则尝试“剧情植入产品”的新模式,构建内容-流量-电商的产业闭环。产业正在向普法、科普、黄河文化等方向延伸,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

从传统戏曲豫剧《花木兰》选段到微短剧《小港湾》《幸福冲锋号》,大会点映晚会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碰撞,恰是郑州微短剧产业的生动写照——既扎根千年文脉,又拥抱数字变革。依托中原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区位优势和发展政策,郑州正推动微短剧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成为优质内容创作与出海的重要枢纽。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