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00后导演的追风野心:中国也该有自己的风暴史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77更新:2025-10-11 17:42:37

“追风”二字承载着气象领域的科学精神与艺术想象,在24岁的纪录片导演苏镝坷眼中,这是一次历时六年的深入探索。他以镜头为媒介,用风暴为素材,倾力打造中国首部气象主题长篇纪录片《游弋在风暴之中》。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观影活动在北京百丽宫影城杜比影院举行。当台风“摩羯”的云墙在银幕上翻涌成巨兽,雷暴的电流在云层间炸响,杜比视界(Dolby Vision)与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技术的加持,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气象奇观之中。

苏镝坷,作为B站UP主“风羽酱-sdk”,曾提出“中国人也该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暴史诗”这一创作愿景。他的追风之路始于2012年,当时刚从成都迁至杭州的他,在台风“海葵”肆虐的夜晚因风声而彻夜未眠。他形容那呼啸的风声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如同自然演奏的交响乐,既令人感到惊惧,又充满迷人的魅力。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00后创作者在谈及风暴题材时,竟提及了海伦·亨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等主演的美国灾难电影《龙卷风》,显示出他对全球风暴文化作品的深刻理解。

1996年引进的十部贺岁片之一《龙卷风》,承载着苏镝坷这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他坦言自己当年通过DVD接触这部影片,尽管此后数度被翻拍,但经典地位始终难以撼动。深入研究台风论坛上的数据和图像时,他始终觉得有所缺失——直到在美国纪录片《龙卷风走廊》中,目睹追风者肖恩·卡西驾驶装甲车冲入风暴核心的震撼画面,才萌生出"中国也应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暴史诗"的创作冲动。

2019年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新生的苏镝坷,怀揣专业摄影机与父亲踏上追风之路,直面超强台风"利奇马"的肆虐。他拍摄的15分钟vlog在B站意外获得超30万播放量,成为现象级作品。"几乎每一秒都有数百人点赞"的盛况让他震撼,更发现这场台风还带动了黄浦江边直播记者的关注度。这段经历不仅验证了他对于风暴视觉奇观的执着追求,更揭示了自然力量在当代传播语境中的独特魅力。

该片以高水准的剧照呈现风暴的震撼瞬间,纪录片《游弋在风暴之中》历时六年拍摄,记录了苏镝坷与自然力量的深度对话。作为其硕士毕业创作,这部130分钟的作品不仅展现追风行动的惊险与未知,更映射出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局限性。在追踪台风“摩羯”的过程中,团队曾因一棵倒伏的巨树而失联,最终遗憾错过最佳拍摄时机。这场不完美的经历让苏镝坷领悟到:“再先进的设备也难以掌控所有变量,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仍存在盲区。”他强调,追风教会了自己如何以平和心态应对不可预测的变量,在最合适的位置静待天象的转折。为节省成本,团队曾租用两驱车进行设备运输,却因此陷入泥泞,导致大量器材受损。正是这种执着的探索精神与对风暴的敬畏之心,支撑着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这部充满生命力的纪录片。

在纪录片《游弋在风暴之中》的后期制作过程中,苏镝坷注意到杜比视界技术能够精准保留自然场景中的亮度与色彩细节,尤其在呈现风暴中耀眼的夕阳及层次分明的云层时,展现出其他技术难以企及的真实感。尽管他坦言自身并无专业影视技术背景,但杜比视界工具与主流软件的集成,显著降低了使用门槛,使创作者得以更专注于内容表达。作曲家颜子力则从音乐创作层面进行了补充:杜比全景声技术将传统立体声的平面听觉体验升级为三维空间感。在本片制作中,团队邀请国际爱乐乐团实录弦乐,并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声场,使导演构思的闪电细碎雷声、风的呼吸感等元素能够精准定位在听众头顶或身后,这种沉浸式音效是传统立体声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赋能带来的革新,让电影工业实现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创作速度与自由度。

在杜比全景声技术合作项目中,苏镝坷团队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西配楼完成了《游弋在风暴之中》的后期制作部分。周惠指出,年轻一代对新技术展现出强烈的接受意愿。通过杜比与该校联合开展的培训计划,学员们通常能在一个月内熟练掌握杜比全景声的制作流程。这种从作曲阶段即构建三维声场、而非依赖后期强行转换的创作模式,标志着他们在声音设计思维上的重大突破。

近日,《游弋在风暴之中》在B站平台实现超400万次播放量,制作团队正积极筹备该片在院线的放映计划。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李勃在观影会现场指出,年轻创作者们以手机拍摄杜比视界级画面、通过流媒体实现内容分发的实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影视行业格局。杜比音频技术专家王若晨则强调,技术本质是为艺术表达服务,当创作者能够借助杜比视界精准还原风暴的视觉震撼,运用杜比全景声技术让观众感知到云层的动态韵律时,便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