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明星主创「基础片酬加分红」,能实现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38更新:2025-10-12 20:32:18

明星主创采用「基础片酬加分红」模式,实质上体现了影视行业需要协同共进、共担风险的理念。在行业经历深刻转型的关键阶段,各方都面临挑战与阵痛,任何一方都无法独善其身。单纯依赖行政干预或行业自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天价片酬」问题,唯有构建涵盖全产业链的协作机制,实现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形成合力应对行业顽疾,才能重塑良性生态。正如源头活水般,若创作者信心受阻,便难以激发行业持续发展的动能。

在影视行业「开年第一会」——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上,中制协副会长兼秘书长苏晓发布了《2024中国剧集产业年度发展报告》。该报告通过详实数据揭示行业困境与突破,为剧集产业指明发展方向。值得关注的是,苏晓提出一线创作者的片酬应与播出效果相挂钩的创新思路。当前剧集行业普遍面临投入产出失衡问题,明星主创固定且高昂的片酬给投资方带来显著财务压力。若采用基础片酬加分红的复合模式,既能有效抑制天价片酬现象,又能通过收益共享机制激励主创团队提升作品质量。

事实上,明星演员、导演、编剧等核心创作群体的高片酬问题已长期存在。尽管行业普遍对此感到困扰,但由于多重现实制约与改革阻力,这一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每当相关话题引发热议,公众舆论便纷纷质疑:为何某些人能够获得如此丰厚的收入?换一个视角来看,这实则是市场供需规律的体现,观众对明星创作的热情促使投资方更愿意投入资金。在粉丝经济盛行的当下,影视制作方与平台过度依赖数据化分析,以明星的热度值作为评判剧集价值的重要依据。

当影视产业链全面陷入流量思维的泥潭,行业便陷入了自我消耗的恶性循环。流量优先的选角机制使得明星逐渐形成恃宠而骄的心态,这种畸形的市场导向正在扭曲整个产业生态。虽然明星在特定影视项目中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票房号召力,但过度依赖流量数据反而会限制创作空间,使行业陷入被动发展局面。流量明星主导票房的模式已不再适用,如今市场已形成多元化评判体系,单靠明星效应难以确保作品商业成功。剧集行业同样面临这一困境,缺乏有效的试水机制导致制作方在选角选片时难以获取真实市场反馈,明星主创的影响力因此成为关键决策依据。这种状况使得观众在作品播出前往往只能通过明星喜好进行选择,而影视公司则被迫迎合这种需求,选择大牌明星以制造话题热点,最终形成「明星效应—高片酬—更多明星」的闭环。2018年前的影视行业曾因热钱涌入而陷入混乱,大量缺乏专业经验的业外资本以投机心态参与投资,这种无序竞争环境成为明星天价片酬的温床。尽管近年来行业逐渐规范,但投资方专业度不足的问题依旧存在,制约着市场健康发展。相较之下,韩国成熟的造星体系通过音乐团体和偶像选秀持续培养新人,这些新兴艺人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逐步成长为行业顶流。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片酬自然呈现出理性回落趋势。而中国影视市场则面临结构性矛盾,具备市场影响力的一线明星数量有限,甚至可能不足百人。这种稀缺资源的市场供需关系,正在推动明星片酬持续走高,成为行业发展的隐痛。

在当今电影产业中,"基础片酬加票房分红"的薪酬模式已逐渐成为行业常态。这种模式以固定片酬作为基本保障,同时根据影片票房表现进行额外收益分配。如院线电影《厨子戏子痞子》中,张涵予、刘烨、黄渤三位主演便以片酬形式参与投资并担任监制,最终通过票房分成获得丰厚回报。另如刘德华在拍摄《无间道》时选择放弃固定薪酬,转而接受票房分红,这一决定使其在影片成功后收获数千万美元分红。而近期爆红的《芭比》则更为典型,主演兼制作人玛格特・罗比凭借影片大卖,不仅获得约5000万美元片酬,更通过票房分成获得巨额收益。

明星与制作方通过合同明确约定基础片酬、分红比例及触发条件等细节,可为这种薪酬模式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保障。例如,分红可与电影票房、IP衍生品收益等指标绑定,也可结合作品获奖情况、观众口碑评分等因素动态调整。鉴于当前电影行业已积累多例成功实践,并辅以合同约束机制,剧集行业完全可参考借鉴。然而,剧集领域在实际操作中衡量创作者绩效面临更大挑战,单凭收视率或点击量等数据难以全面反映作品价值,还需综合考量社会影响力、观众评价等维度。更需正视的是,收视与点击数据存在虚报现象,尚未实现精准治理。

构建科学、客观、公正的创作者评估体系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需借助技术手段识别虚假数据,提升数据造假成本,同时完善平台规则以抑制饭圈打榜等乱象。建议行业以更坚定的决心优化评价机制,如设立权威机构定期发布包含创作者能力、收视影响力、话题热度等参数的榜单,动态评估其市场价值与商业潜力。日本已形成成熟模式,其电视台通过季度观众调查预测明星收视率,结合行业地位与演技等因素确定片酬预估值,该预估值通常成为最终合同价格的基准。

推行「基础片酬 分红」模式面临现实阻力。剧集市场受多重因素影响,如播出档期、竞品压力、受众偏好等,即便主创团队表现亮眼,也可能因外部环境导致作品收视不佳,进而影响分红收益。这种不确定性使明星对新模式持观望态度。提升行业信心需多管齐下:一方面要保持年产量200部的底线,通过稳定内容供给夯实市场基础;另一方面需加强行业规范建设,防范利用分红规避税务、签订阴阳合同等违规行为,确保模式在合法合规框架内运行。

「基础片酬加分红」模式的本质在于建立行业共同体意识。当前影视产业正处于深度变革阶段,各方需摒弃各自为战思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单纯依赖行政命令难以根治天价片酬顽疾,行业内部的自我革新同样面临局限。唯有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通过资源整合与价值共创,才能突破困局。正如《2024中国剧集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指出,制作成本持续攀升,平台采购价却年均下降超60%,这种「两头挤压」格局迫使制片方主动寻求创新。数据显示,54.8%的受访企业认为限酬令是当前影响最大的政策,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持续整治天价片酬、畸形审美与饭圈文化,已推动行业向规范化发展。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