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众号《致贱人》到短剧《家里家外》,咪蒙找到新的流量密码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90更新:2025-10-12 11:45:37

短剧《家里家外》以300万元的制作成本,仅用17天完成拍摄,便在上线后三天内实现播放量突破10亿次的惊人成绩。截至当前,全网相关话题讨论量已超过50亿次,成功引爆网络热度。

此前,短剧《家里家外》的出品方听花岛已接连推出《黑莲花上位手册》《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闪婚老伴是豪门》等多部现象级作品。在当前短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类持续产出爆款的制作团队可谓稀缺。值得注意的是,听花岛作为咪蒙(本名马凌)创立的十月初五影视公司旗下的短剧品牌,其创作实力与市场影响力自然更为突出。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咪蒙这位曾引领自媒体风潮的创作者,凭借精准的情绪操控与流量收割能力,其图文作品《致贱人》《致Low逼》《职场不相信眼泪》等曾引发广泛讨论,短时间内积累超千万粉丝。其单篇图文刊例价高达80万元,团队成员月收入可达五万元。在经历自媒体领域的瓶颈后,咪蒙开启短剧创作新篇章,这一转型被认为更具潜力。

《家里家外》的走红印证了咪蒙团队对观众心理的深谙。该短剧通过高频冲突、反传统人物塑造等手法,构建出独特的"爽感工业化"模式。剧中女主蔡晓艳被塑造为具有川渝方言特色的"歪婆娘"形象,以勇斗恶婆婆、脚踹家暴男等强情节引发共鸣;男主陈海清则呈现"霸道厂长"与"宠妻狂魔"的双重身份,为维护妻子与继母决裂、为继子治病辞去副厂长职务下海经商,被观众冠以"耙耳朵"的完美丈夫称号。

作为年代剧类型,该剧突破传统叙事框架,融入现代价值观元素。其情绪刺激设计尤为缜密:全剧设置不少于5个泪点,每集包含3个以上冲突点,且采用"冲突—宣泄—反转"的黄金情绪公式。数据显示,每集90秒的时长内平均出现3.2次冲突,远超行业平均1.8次的水平。有评论指出,剧中反派角色的"恶毒指数"较传统年代剧提升42%,呈现出密集的外部矛盾网络,包括哥嫂逐出家门、恶婆婆设局刁难、小姑子丈夫家暴出轨、班主任诬陷学生、医生误诊绝症等情节。

听花岛此前推出的多部短剧均延续相似的运作模式,通过构建极具冲突性的逆袭情节满足观众的情绪宣泄需求。例如《闪婚老伴是豪门》以主角从被儿媳驱逐到获得豪门爱情的剧情设计提供爽感;《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则采用"明星代餐 高密度冲突"的创作策略;《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通过反套路叙事结合豪门恩怨与甜宠元素强化工匠精神。这一模式可追溯至咪蒙团队早期的公众号内容,其核心逻辑始终遵循精准捕捉社会情绪、将爽感转化为流量的路径。

咪蒙系作品通过"贱人""low逼"等极端标签制造道德审判快感,利用"手撕绿茶""职场反杀"等叙事模板将观众对现实的愤怒转化为情感释放。马东曾感慨:这个团队竟能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打造非标品内容。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该模式的传播效率显著提升,三秒抓人、五秒反转、十秒冲突的节奏设计让观众的情绪刺激更为直接。

咪蒙团队短剧带来的流量规模远超其早期公众号文章。后者10万 阅读量即视为爆款,而短剧则以亿级播放量起步。《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全网播放量突破1.7亿,《引她入室》达8.2亿,《家里家外》上线三日即实现10亿播放量,刷新红果短剧平台纪录。这种流量转化能力的提升,源于内容制作与营销推广的双重突破:既保持"爽感工业化"的核心竞争力,又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流量裂变。

在具体执行层面,短剧完成制作后均需进行大规模投流推广。听花岛与掌玩网络、点众科技等平台建立长期合作,采用"海量素材漫灌法"进行投放。据21世纪经济报道显示,按1:1.2的行业ROI标准测算,《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充值过亿的商业成绩背后,投流成本约在6000万—8000万元区间。这种精准投放策略结合多样化内容呈现,有效覆盖不同受众群体,形成持续的流量吸金效应。

通过对网民情绪与平台算法的双重引导,听花岛在2024年推出的12部短剧中,75%的作品成为爆款,带动了显著的商业收益。垂直媒体"娱乐资本论"数据显示,去年春节期间上线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和《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两部剧,充值金额已突破十亿元大关。而另一部作品《闪婚老伴是豪门》在首月便实现3000万元充值收入,其后续表现仍具增长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家里家外》采用"免费 广告"的新型盈利模式,通过红果短剧平台的广告分成获取收益。根据红果短剧平台最新发布的2月分账报告,平台单月分账额首次超过4亿元,其中头部作品单月分账可达数百万,有三部作品在30天内便实现千万元级分账。尽管短剧收益需扣除80%的投流成本与渠道费用,出品方仅能获得5%-7%的分成比例,但凭借高流量带来的规模效应,优质内容仍能实现远超传统影视的投入产出比。以《家里家外》为例,该作品制作成本仅为300万元,全剧总时长与一部电影相当,成本优势显著。

尽管当前内容创作逐渐回归现实题材,《家里家外》通过方言表达与年代感元素呈现家庭生活故事,其核心商业模式仍围绕情感共鸣获取商业回报展开。这种以情绪驱动的变现路径能否长期有效,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能在吸引流量与传递正向价值间建立可持续的平衡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过往公众号平台的式微便源于对情绪价值的过度依赖与透支。随着短剧行业的快速发展,QuestMobile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在线视频平台中单月播放量突破10万次的短剧已达1113部,显示出强劲的内容消费需求。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突破6.62亿,使用率达59.7%。值得关注的是,仅半年内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便从90分钟提升至101分钟,已接近即时通讯类应用的使用时长。DataEye研究院预测,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亿元,首次超越传统电影票房体量,预计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680亿元,2027年更有望实现千亿元级的市场突破。

随着短剧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现象带来的深层影响。数据显示,在6000余部短剧中,"总裁""战神"等高热度词汇的重复使用已突破千次。通过精准投放流量细分受众群体,女性观众沉迷于"手撕渣男"的剧情快感,男性观众则被"战神归来"的情节吸引,平台构建的信息茧房正悄然重塑观众的认知边界。传统网文需投入数月时间才能读完120集的篇幅,而短剧将这一过程浓缩为2小时的"爽点合集",用数十元的投入换取即时的情感满足。某观众坦言:"明知剧情荒诞,却像嗑瓜子般无法自拔。"这种消费模式折射出快感经济对现代人的深度渗透。咪蒙的崛起轨迹恰似流量时代的黑色寓言,揭示着内容创作与受众需求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我们不禁要问:在碎片化信息浪潮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内容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传递?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