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这么好的《东极岛》都能被恶意攻击,有些人又坐不住了吧?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27更新:2025-10-11 22:42:03

《东极岛》上映仅两日便遭遇恶意攻击,这种现象令人感到熟悉吧?每当有反映日军暴行、纪念历史的电影问世,总有人以固定口径进行反对,声称“宣扬仇恨”“贩卖惨剧”“不要观看”,每每听到这些言论,我都忍不住感到无奈与愤怒。

尚未从之前的风波中完全恢复,近日《东极岛》的上映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舆论争议。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批评者似乎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不再局限于单纯渲染仇恨,而是将矛头指向英国人,认为影片存在殖民主义叙事倾向。

令人震惊的是,再次遭遇令人愤慨的情况。外国上映的肤浅娱乐电影总被无条件推崇,无论其内容如何;而中国推出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影片,却遭遇刻意扭曲主题、多方阻挠观众观影的境况。这种对文化作品的双重标准,实则是一种隐晦而讽刺的操控。

《东极岛》所呈现的故事情节相对简洁明了。1942年,日本将1816名英军战俘押送上名为“里斯本丸号”的运输船,意图将其运送至日本本土。然而,当船只行驶至中国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时,美军的鱼雷袭击导致其沉没,近万名战俘中约千人被日军困于船舱内,陷入绝境。

危急时刻,东极岛上的渔民们毅然挺身而出,为受困者送去援助。

该电影改编自中国渔民在战争期间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历史事件。在影片点映环节,特别邀请了当年获救战俘的后代参与观影,他们向当年的渔民表达了深切的感激之情。尽管据传,参与营救的渔民如今已所剩无几,但这段英勇事迹确曾真实发生。

反对者随即质疑道:请问所救助的对象究竟是谁?那些曾驻扎在香港的殖民军队,难道不是殖民主义的象征吗?这种说法看似理性,实则暗藏偏见,表面支持者实则心怀不轨。

作为一项历史遗留问题,殖民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关键事件:1842年《南京条约》签署后,清政府被迫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生效,英国进一步占据九龙半岛南端及昂船洲;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约》,英国租借新界陆地及其周边岛屿。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香港地区长达99年的殖民统治,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中国。

在过去的百年历史中,英国并非始终扮演正面角色,然而,在不同历史阶段,英国与中国的关系也经历了复杂演变。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阶段,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先后入侵中国、老挝、柬埔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新加坡等国。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无疑是侵略战争的显著反派。此时,全球有50个国家联合组建了反法西斯同盟,中国、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均为核心成员国。

救同盟并无过错。从战略层面考量,日本作为中英两国共同的敌人,理应构建统一战线以应对侵略威胁。教员曾强调,在国际局势中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从民族特性而言,中华民族历来秉持仁爱精神,面对海上遇险者,基于人道主义原则必然采取救助行动。

然而,仍有一些人选择片面解读,甚至故意曲解事实,对影片进行恶意评价。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动机。《东极岛》的创作过程充满挑战,仅筹备阶段便耗时六年,导演深入考据历史细节,连二战时期的军用巧克力豆都进行了精准复刻。在拍摄阶段,团队历时四年精心打磨,完成了长达七十天的深水实景拍摄,以及超过千个特效镜头的制作。从自主搭建的海面场景到自主研发的海洋视觉呈现,影片的制作体量相当于三部电影之和。

这段充满艰辛与牺牲的历程,背后蕴含着三重深意。其一,是对那段真实历史的深切缅怀;其二,旨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暴虐无道的本质,彰显中国渔民在绝境中迸发的人性光辉;其三,通过这段往事折射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当年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救助英军战俘,却遭日军以酷刑逼供,最终导致全岛渔民遇难。令人动容的是,幸存的渔民们仍以惊人的智慧与勇气,将三位战俘巧妙伪装藏匿于山洞深处,历经千难万险终将他们安全送达重庆英国领事馆。

令人惋惜的是,中华民族素有谦逊内敛的传统,加之这片土地承载的历史记忆过于厚重,使得东极岛救援事件等重要历史片段鲜少被外界广泛知晓。

由此可见,第三层意图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由于东极岛事件在国内外的认知度均较低,其国际传播价值更显关键。尽管多数中国人对东极岛事件缺乏认知,全球范围内的广泛知晓度也极为有限,但这一信息的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国际意义。

全球公众有必要深入了解二战期间东极岛事件中英国战俘所经历的惨烈遭遇。当里斯本丸号遭日军袭击后,敌军立即采取极端手段封锁船舱,用铁钉将舱门死死钉住,企图通过隔绝通风让战俘窒息而亡。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随后派遣精锐部队驻守舱门,任何试图撬开木板的战俘都将遭遇无情扫射。这种蓄意制造的人道主义灾难,充分暴露了侵略者泯灭人性的暴行。尽管事隔多年,但这段被刻意淡化的历史仍应被世人铭记。

随后,中国渔民成功解救了数百名被俘英军士兵,为阻止信息外泄,日军随后策划了对当地村庄的屠杀行动。

历史的发展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1937年日军侵华期间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企图通过掩盖真相来消除这段历史痕迹;1942年更在战俘营中实施无差别屠杀,同样试图抹去相关记录。对于这些暴行,日本方面始终拒绝承认自身行为的恶劣性质。正如《东极岛》路演现场所揭示的,有观众提及网络上日本网民的言论,质疑中国人执着于追究历史责任的原因。导演则指出,日本当前仍试图通过扭曲历史叙事来淡化罪责,例如将侵略行为包装为"救人"的善意举动,这种刻意的史实篡改相较于遗忘本身更具危害性。

导演多次重申,电影肩负着向全球传递历史真相的使命。每增加一位观众,便增添一位见证者。

或许仍有人质疑,救助英国军人未必能得到感激。中国人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当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救人时,从不曾奢望回报。令人动容的是,后来获救者重返中国,与救命恩人深情相拥的场景,成为跨越国界的人性见证。

纵使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华民族的善良本性与宏大格局始终如一。

国学大师辜鸿铭曾言,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在于温良。这种温良绝非等同于温顺或怯懦,而是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力量——源自对生命的悲悯与对人类智慧的敬畏。在看似柔和的外表之下,积淀着坚不可摧的文化信仰。影片尾声镌刻的"献给有血性的中国人"字样,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种精神特质。正因拥有这份血性,今日之中国已不再是百年前任人宰割的模样,我们正以愈发坚实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回望历史,那是弱国无外交的屈辱岁月;而今,我们以实力定义规则,以自信对话世界。从昔日为生存而奋起反抗,到今朝以和平方式捍卫尊严,中国人的精神气质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蜕变。当列强曾妄图以武力撼动中华根基时,今日之中国已拥有令世界侧目的实力屏障。这份跨越时代的血性传承,让我们的热血永不退却,民族脊梁始终挺立。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