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翻拍 开辟短剧新赛道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25更新:2025-10-12 11:00:58

舒佳慧在多部短剧中担任女主角,与B站UP主“来看苏吧”合作的项目以独特的创意引发关注。该团队耗时五个月,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章改编为19部短剧,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文本中的情感羁绊与人生感悟。其中“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的诗意表达,恰当地概括了他们对课本内容的再创造过程。主创成员李媛与舒佳慧始终秉持尊重原著精神的原则,每一部改编作品都既忠实传递文本内核,又展现出全新的叙事维度,最终实现近3000万次的播放量佳绩。

这些短剧如同情感的回旋镖,弹幕被“破防”刷屏,评论区满是“泪目”留言。有人感慨:“步入社会多年后,蓦然回首,方知当年的语文课并未随考试落幕而消散,而是悄然融入人生某个瞬间。”团队以朱自清《匆匆》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为线索,创作出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自幼失去双亲的女孩与卧床老人彼此陪伴,在时光流逝中寻找慰藉。女孩渴望时间加速以追逐梦想,老人却试图留住陪伴的时光。故事终章,老人离世后,女孩带着老人照片前往其生前未曾踏足的西湖,完成未竟心愿。这诠释了时光的深意——纵使时间无法停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却永不消逝。

《背影》的改编尤为动人:叛逆少女对酗酒父亲的嫌弃,在火车站台那句“爸,别去买橘子了”的呼唤中悄然消融。少女主动拍摄与父亲的合照,让朱自清笔下那个“攀爬月台买橘子的笨拙背影”化作父女和解的注脚。而《项脊轩志》的改编则以郑继银老人的故事为原型——十二年前妻子离世后,老人独居田边与爱犬及一棵老树相伴。李媛将这段至情故事写入剧本,让拆迁劝解员苏苏在劝说老人搬离时,意外发现他对过世老伴的深切思念。老人搬离那日,蝴蝶翩然落于其胸口,如归有光文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意境。

2020年,来看苏吧主创李媛与舒佳慧刚毕业。尽管二人在中学时代钟爱语文课,但大学专业均与之无关。李媛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后投身短视频行业,如今担任语文课系列短剧制作人;舒佳慧来自宜宾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后转行表演,从群演逐步成长为专职演员。她们选择翻拍语文课文,除兴趣使然,亦因现实考量:“语文课本承载每个人的青春,受众广泛,市面上尚无类似账号。”谈及拍摄规划,她们曾询问AI,得知人教版课文共348篇,遂以此作为视频开头,后通过购买全套教材才发现篇目远超预期,但“我们定能呈现348篇”。

短剧中苏苏的经历多源于李媛自身。作为艺术生的李媛与苏苏有着相似经历:喜欢周杰伦、渴望摄影比赛奖。剧中反复出现的浙江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亦是李媛的真实物件。最令李媛满意的《背影》中,苏苏与父亲的互动映照出她与家人的真实关系。当女儿说出“我宁愿没有爸”时,李媛回忆起类似的话语;而剧中父亲含蓄的关爱,更让她重新审视亲情。苏苏与母亲、母亲与外婆的关系亦是团队成员的真实经历,李媛表示:“我们设计角色的初衷,皆源于观察到的现实故事,那些令人动容的细节。”

团队建制严谨,确保剧集制作精良。相比最初的想象,来看苏吧并非临时组建的草台班子,而是拥有编剧、内容主管、固定摄制组(编导、摄像、制片各一人)及主演苏苏的完整团队。除主演外,其余演员由经纪和制片统筹安排。例如《唐多令》中,苏苏在黑暗中手持手电穿越旧物,走向秘密基地的镜头,隐喻“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李媛设计遭遇打击的苏苏遇见童年的自己,通过家中停电、翻倒轮椅等场景,完成时光倒流的叙事。

拍摄过程中需反复尝试,如《唐多令》中苏苏拿行李箱滑行的镜头。李媛坦言:“舒佳慧身高较高,站直拍摄难以涵盖所有道具,最终通过骑行李箱、滑行等创意实现。”短剧中隐藏的彩蛋亦令观众惊喜,如《匆匆》中奶奶的大儿子与《乡愁》中身在海外的汪玉霞儿子形成人物线索串联,将零散教材故事编织成完整叙事。未来计划中,《记承天寺夜游》与《带上她的眼睛》已列入拍摄清单,团队亦计划拓展合作与节日专题,分系列完成教材改编。

李媛坦言:“我们的目标不是贴合原文,而是捕捉语文课本中最触动人心的内容。”网友反馈中,《陈情表》令观众想起姥姥,《掌声》则引发对胎记的共鸣,更多人留言“这就是我的故事”。一名忠实粉丝每期视频后都会撰写三千多字的深度解读,团队成员常屏息等待其文字。她们表示:“真诚是创作根本。那些令人落泪的情节源于真实生活——雨天浸透的外卖箱、和解时攥皱的车票、老人珍藏的蝴蝶发卡……这些带着温度的细节,令人隔屏感同身受。”

专家冷凇点评认为,课文翻拍微短剧是优秀的文化载体。经典课文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但受教育资源差异影响,理解常受限。来看苏吧通过灵动的表现形式,将文学意象转化为视听语言,满足观众“课外阅读”需求。微短剧的“五反”特性——人设反差、关系反制、场景反顾、金句反思、情节反转——恰好契合当代快节奏审美。主演舒佳慧的多变演技适配不同年龄段角色,情绪表达亦丰富多样,为微短剧注入时代活力。专家期待未来能拓展至经典诗词创作,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与《绿》,呼应“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的文学意象。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