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56更新:2025-10-12 04:44:15
1963年2月,周恩来与邓颖超亲切接见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演职人员,"南京路上好八连"由此成为上海市民的精神象征。这支队伍最初于1947年8月6日在山东莱阳城西水头沟小园村成立,当时华东军区特务团将数十名胶东新兵编入4大队辎重连,后转隶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1营1连。历经多次改编,1949年6月正式成为上海警备区警备团3营8连,进驻象征中华商业中心的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
面对"上海是大染缸"的预言,八连官兵展现出鲜明的精神特质。尽管身处繁华商圈,部分战士出现追求享乐的苗头,如光顾高级理发厅、抽雪茄、借钱消费等,但指导员张成志通过组织学习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将南京路喻为没有硝烟的战场,强调必须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作风。八连提出"五节约"倡议,要求官兵节约布料、粮食、水电和资金,并规定新战士入队、老战士复员均需为群众做一件实事。他们长期为南京路孤寡老人提供卫生清洁服务,坚持每月两次义务补鞋、理发、磨刀等便民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1956年,团机关俱乐部主任吕兴臣拍摄的《南京路上的哨兵》新闻照片在《解放日报》发表,引发社会关注。1957年,该报刊发吕兴臣撰写的《身居闹市一尘不染》通讯,并陆续推出《针线包》《行军锅》等反映八连官兵生活细节的系列故事。随着《解放军报》转载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以及《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媒体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泛报道,八连事迹逐渐形成全国性影响力。
1963年4月,"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正式开馆,此后相继被确立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4年)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上海市将"学习雷锋,学习八连"纳入《市民公约》,教育部门也将其艰苦奋斗事迹编入小学思政教材,使八连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标识。
话剧创作缘起于1960年5月,时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王必成在接待返沪的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时,提出由沈西蒙为八连创作戏剧的建议。沈西蒙与前线话剧团2队队长漠雁深入八连生活40余天,与战士同吃同住同站岗,甚至参与劳动,深刻体会到了"拒腐蚀,永不沾"的革命精神。1961年9月16日,由沈西蒙执笔、漠雁和吕兴臣共同创作的大型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剧本完成,1963年发表于《解放军文艺》和《剧本》杂志。
该剧以解放初期的南京路为背景,展现八连官兵在特殊斗争中的思想蜕变。剧中的新兵童阿男与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林媛媛恋爱,排长陈喜丢弃土布袜子并萌生离异念头,老战士赵大大渴望奔赴前线等情节,引发了关于部队纪律的争议。周恩来在得知情况后批示继续排练,最终确认剧名《霓虹灯下的哨兵》并在1962年首演,成功塑造了革命军人在复杂环境中的精神风貌。
1963年初,南京军区党委将8连作为重大典型上报,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树立该连队为“保持艰苦奋斗革命本色”的旗帜。2月9日,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通知,号召开展宣传学习雷锋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活动。4月8日,总政治部在批转青年部报告时,将“学雷锋”与“学好八连”结合,指出“好八连是一个集体的雷锋”。4月20日,周恩来主持剧本修改座谈会,沈西蒙、漠雁等编剧参与讨论。5月5日,周恩来强调表现知识分子形象应注重内在修养,肯定上海音乐界知识分子的真实文化水平。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上海警备区某部8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并刊发《南京路上好八连》长篇通讯。中央领导人纷纷题词,朱德题“保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陈云题“学习好八连的模范作风”,邓小平题“保证走向共产主义的集体标兵”。毛泽东于8月1日写下《杂言诗·八连颂》,这是其一生中唯一为连队题写的颂歌,高度赞扬该连队模范事迹。
11月29日晚,周恩来推荐毛泽东观看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仅观看过两部话剧,分别是《雷锋》和《霓虹灯下的哨兵》。毛泽东在观看过程中高度关注剧情发展,对童阿男等角色表现出强烈情感共鸣。演出结束后,他与剧组成员合影留念,并称赞陶玉玲塑造的春妮形象真实脱俗。
1964年初,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王苹、葛鑫执导,陶玉玲主演。该片在全国公映后引发轰动,成为经典力作。陶玉玲饰演的春妮虽仅有两场戏,但凭借真挚表演成功塑造军嫂形象,延续了《柳堡的故事》中“二妹子”的艺术成就。其表演经历与艺术成长历程中,既有家庭影响,亦有军旅生涯的锤炼。
1934年10月28日,陶玉玲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演军巷五柳堂。这座因陶渊明得名的宅院曾是镇江陶、毛、陈、蔡四大家族之一的“陶魁季”绸缎庄所在地。3岁时因日军轰炸全家迁居上海,6年间享受优渥生活。1949年镇江解放后,她以14岁虚报18岁考入华东军政大学,开启了军旅生涯。在军校期间,她通过《为人民服务》等课程确立人生信念,逐步成长为表演艺术家。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中,陶玉玲饰演的春妮形象深入人心。1956年,前线话剧团编剧胡石言与黄宗江联合创作了电影剧本《柳堡的故事》,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将其搬上银幕。在选拔女主角"二妹子"时,黄宗江于南京军人俱乐部门口偶遇正在食用冰棍的陶玉玲,其质朴天真的气质令他惊艳。作为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前任团长,胡石言对陶玉玲的舞台表现早有了解,两人共同将她推荐给导演王苹。
王苹追至舟山群岛、岱山岛才见到陶玉玲,当时她因连续熬夜演出加之化装感染,左眼肿胀难掩。然而导演坚持认为:"陶玉玲拥有一种难以遮掩的清纯与质朴,尤其是那份独特的甜美,是其他演员无法替代的。"最终她以208字的台词成功演绎"二妹子"角色,凭借纯真笑容成为人人喜爱的明星。
这部电影以苏北宝应县柳堡乡为背景,讲述新四军副班长李进与"二妹子"的爱情故事。虽无农村生活经验,陶玉玲却主动前往山东淄博驻连锻炼,与战士同吃同住,参与训练和宣传工作。拍摄期间,演员们与当地百姓同劳动,通过割麦插秧等生活场景,帮助她补足水乡生活细节。
导演王苹特别指出:"小陶在摄影机前的表演分寸感令人惊叹,她对角色心理的把握精准到位,能够形神兼备地呈现人物内心世界。"编剧漠雁也评价其台词处理达到炉火纯青境界,运用虚实结合等技巧令观众称道。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陶玉玲时特别叮嘱:"二妹子演得很好,但你不要骄傲。"
《柳堡的故事》被载入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优秀影片名录。此后"二妹子"的传奇仍在延续,柳堡乡成立的"二妹子"女民兵班持续多年,陶玉玲担任名誉班长。1969年她被迫脱下军装,转至南通晶体管厂工作,仍保持积极态度。周恩来总理患病期间,她曾专门致信祝愿,获知消息后被邀请至中南海,总理临别赠言令她深受鼓舞。
1972年陶玉玲重返南通文工团,1975年再次穿上军装回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1978年在罗瑞卿将军协调下,她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重要职务。职业生涯后期,她主演了16部电影和26部电视剧,斩获多项大奖。2013年在中国文联艺术成就展上,其饰演的春妮形象与《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同框展出。2019年重返南京路,面对"南京路上好八连"雕像,她感慨万千。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